。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表为阳。里为阴。阴虚者。阳必凑之。阳盛之邪。乘其里虚而入于腑者。为阳盛阴虚
也。
反汗
于营

此为
夫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
影响
(神丹者。发汗之药也。甘遂者。下药也。若汗下当则吉。汗下不当则凶。其应如影随
形。
况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桂枝汤者。发汗药也。承气汤者。下药也。金匮玉函曰。不当汗而强与汗之者。令人
夺其
死生之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
(投汤不当。则灾祸立见。岂暇计其日数哉。)
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
源。
痛欤
而饮
动作
。惟明者居然能获其本。近取诸身。夫何远之有哉。
(两感病俱作。欲成不治之疾。医者大宜消息。审其先后。次第而治之。若妄意攻治。
以求
凡发汗。温服汤药。其方虽言日三服。若病剧不解。当促其间。可半日中尽三服。
若与病相
复作本汤服
(发汗药。须温暖服者。易为发散也。日三服者。药势续也。病势稍重。当促急服之。
以折
生。阳
剂。更
汤不能
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也。何者。以腹中热尚少。不能
消之
也。言
为自愈
(热在上焦则为消渴。言热消津液。而上焦干燥。则生渴也。大热则能消水。热少不能
消之
与之

凡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愈。小渴者。乃强与饮之。

(小渴者。为腹中热少。若强与水。水饮不消。复为诸饮病也。)
凡得病厥。脉动数。服汤药更迟。脉浮大减小。初躁后静。此皆愈证也。
(动数之脉。邪在阳也。汤入而变迟者。阳邪愈也。浮大之脉。邪在表也。而复减小者。

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
(五十九穴者。以泻诸经之温热。针经曰。热病取之诸阳五十九穴。刺以泻其热。而出
其汗

口下
经曰
八者


又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也。
(穴有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其灸刺之禁。皆肉薄骨解之处。血脉虚少之分。针灸并
中髓
脉四损。三日死。平人四息。病患脉一至。名曰四损。脉五损。一日死。平人五息。病
人脉
(四脏气绝者。脉四损。五脏气绝者。脉五损。五脏六腑俱绝者。脉六损。)
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内经曰。脉者。血之腑也。脉实血实。脉虚血虚。寒则伤血。邪并于血。则血盛而气
虚。
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
(脉阴阳俱盛。当汗出而解。若汗出不解。则邪气内盛。正气外脱。故死。内经曰。汗
出而
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
(脉阴阳俱虚者。真气弱也。热不止者。邪气胜也。内经曰。病温。虚甚者死。)
脉至乍疏乍数者死。
(谓天真营卫之气断绝也。)
脉至如转索者。其日死。
(为紧急而不软。是中无胃气。故不出其日而死。)
谵言妄语。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者生。逆冷。脉沉细者。不过一日死矣。
(谵言妄语。阳病也。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为脉病相应。若身逆冷。脉沉细。为
阳病
此以前是伤寒热病证候也。



<目录>卷一百二十六\伤寒门

<篇名>辨湿脉证第四

属性:伤寒所致太阳。 湿 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
( 。当作痉。传写之误也。 者恶也。非强也。内经曰。肺移热于肾。传为柔 。柔
为筋
反张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 。
(千金曰。太阳中风。重感寒湿。则变 。太阳病。发热无汗。为表实。则不当恶寒。
今反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 。
(太阳病。发热汗出。为表虚。则当恶寒。其不恶寒者。为阳明病。今发热汗出。而不
恶寒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 。
(太阳主表。太阳病。发热为表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细。既不愈。则太阳中风。重
感于
。栝蒌桂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 。
(太阳病。发汗太多。则亡阳。内经曰。阳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