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
唯冬月及正初。乃可用正方。自春末。至夏至以前。桂枝、麻黄、大青龙内。宜加减也。病
人先热后寒。尺寸脉俱盛。此名温疟也。先热后寒。名曰温疟。病患尺寸俱盛。重感于寒。
变成温疟。小柴胡汤主之。疟疾寒热相等。及先热后寒者。俱宜与小柴胡汤主之。先寒后热
者。小柴胡加桂枝汤。有多热者。白虎加桂汤。有多寒者。但寒者。柴胡桂姜汤。有汗多烦
渴。小便涩赤。素有瘴气。及不伏水土。呕吐甚者。可服五苓散。脉小紧。寒热呕吐。间日
频日发作无时。大便秘者。可服大柴胡汤下之。脉浮大。寒热往来者。可服祛邪丸吐之。久
不愈者。服疟母煎丸。当自愈。治疟之法。无以过也。大抵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
多寒。弦小紧者。下之瘥。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浮大者。可吐之。夏伤于暑
。秋必病疟。此非伤寒之谓。以其观伤寒有温疟一证。故因而及之。脉尺寸俱浮。头疼身热
。常自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四肢不收。嘿嘿但欲眠。此名风温也。其人素伤于风。因复
伤于热。风热相搏。即发风温。主四肢不收。头疼身热常在。汗出不解。治在少阴、厥阴。
不可发汗。即谵言独语。内烦躁扰。不得卧。若惊痫。目乱无精。疗之者。复发其汗。如此
死者。医杀之也。风温不可发汗。宜葳蕤汤。风温身灼热者。知母干葛汤。风温如渴甚者。
栝蒌根汤。风温脉浮。身重汗出。汉防己汤。



<目录>卷一百二十六\伤寒门

<篇名>辨伤寒受病日数次第病证

属性:伤寒一日。足太阳受病。太阳者。膀胱之经也。为三阳之首。故受病。其脉络于腰脊。
主于头项。故得病一日。头项腰脊痛也。伤寒二日。足阳明受病。阳明者。胃之经也。主于
肌肉。其脉络于鼻。入于目。故得病二日。内热鼻干。不得眠也。诸阳在表。表始受病在皮
肤之间。故可摩膏、火灸、发汗而愈也。凡五脏不和。六腑不通。营卫不行。如是之后。
三日乃死。何也。夫足阳明者。胃之脉也。十二经之长也。其气血盛。故不通。三日其气乃
尽。故死尔。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下而已也。伤寒三日。足少阳受病
。少阳者。胆之经也。其脉循于胁。上于颈耳。故得病三日。胸胁热而耳聋也。三阳经络。
始相传病。未入于脏。可汗而解也。伤寒四日。足太阴受病。太阴者。脾之经也。为三阴之
首。是故三日以后。阳受病讫。传之于阴。而太阴受病焉。其脉络于脾。主于喉嗌。故得病
四日。腹满而嗌干。其病在胸膈。故可吐而愈也。伤寒五日。足少阴受病。少阴者。肾之经
也。其经贯肾络肺。系于舌。故得病五日。口燥舌干。渴而引水也。其病在肠。故可下而愈
也。伤寒六日。足厥阴受病。厥阴者。肝之经也。其脉循阴络于肝。故得病六日。烦满而阴
缩也。此则阴阳俱受病。毒瓦斯在胃。可下而愈也。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小愈。又伤寒七日。
病法当小愈。阴阳诸经传病终故也。今七日以后。病反甚者。欲为再经病也。再经病者。经
络重受病也。伤寒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小愈。又八日不解者。或者诸阴阳经络。重受于病
。或因发汗吐下之后。毒瓦斯未尽。所以病证犹在也。伤寒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又伤
寒九日以上。病不除者。或初一经受病者。不能相传。或已传三阳讫。而不能传于阴。致停
滞累日。病证不解。故日数多。而病候改变也。伤寒十日。太阴病衰。腹胃如故。则思欲饮
食。伤寒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烦满。舌干已也。伤寒十二日。厥阴病衰。囊少纵。腹
微下。毒瓦斯皆去。病日已矣。



<目录>卷一百二十六\伤寒门

<篇名>伤寒例第三

属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春夏为阳。春温夏热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故也。秋冬为阴。秋凉而冬寒者。
以阴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冬三月纯阴用事。阳乃伏藏。水冰地坼。寒气严凝。当是之时。善摄生者。出处固密。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春风夏暑。秋湿冬寒。谓之四时之气。)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热为阳。阳主生。寒为阴。阴主杀。阴寒为病。最为肃杀毒厉之气。)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
病者
(内经曰。先夏至日为温病。后夏至日为暑病。温暑之病。本伤于寒而得之。故太医均
谓之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