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入尺中腰脚重。浓衣重覆也嫌单。 主脉数。客脉迟。数迟相合。水能克火。阴气盛。
可
六。伏者阴也。主毒瓦斯闭塞三关。四肢沉重。手足自冷。主伏脉行于筋下。气伏于内。
阴毒伏气切三焦。不动荣家气不调。不问春秋与冬夏。徐徐发汗治能消。经曰∶清形以为汗。
麻黄附子细辛汤。或秋冬以升麻汤。春夏以麻黄汤。当缓与之。阴盛阳
积气胸中寸脉伏。 主脉涩。客脉伏。涩伏相合。主胸中积气。治以沉香丸。或加减温
白丸
当关肠 常瞑目。 主脉缓。客脉伏。缓伏相合。主中焦伏而不散。乃风湿之气。故肠
瞑
白豆蔻(一两) 缩砂仁 青皮 陈皮(去白) 丁香(各二两) 浓朴(制八两) 甘
草(炙)
木
如
发
尺部见之食不消。坐卧非安还破腹。 主脉数。客脉伏。数伏相合。邪胜寒之甚。而不
能化
白术(一两) 黄 茯苓 白芍药(各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半两。入生姜煎服。
不已。
养
七。濡者阴也。主少力。五心烦热。脑转耳鸣。下元极冷。
按之似有举之无。髓海丹田定已枯。四体骨蒸劳热甚。脏腑终传命必殂。
髓者肾之精。四体骨蒸者肾气衰绝。终传者七传也。土来克水必殂也。
濡脉关前人多汗。 主脉涩。客脉濡。涩濡相合。肺气虚也。而卫不能固于荣。故多汗。
桂
当关气少精神散。 主脉缓。客脉濡。缓濡相合。精神散失。乃气衰弱也。治之以定志
丸。
尺部绵绵即恶寒。骨与肉疏都不管。 主脉数。客脉濡。数濡相合。主骨痿不能起于床。
五
八。弱者阴也。主气居于表。生产后客风面肿。气弱多伤也。
三关怏怏不能前。只为风邪与气连。年少得此须忧重。老弱逢之病却痊。
脉若烂绵者阳气弱也。以应秋毛之脉。气弱多伤。怏怏者轻手乃得。不前者重手稍无是
也。
春夏
关前弱脉阳道虚。 主脉涩。客脉弱。涩弱相合。阳气虚也。治之以五补丸为久补。四
逆汤
关中有此气多疏。 主脉缓。客脉弱。缓弱相合。胃气内虚。故气多疏散。治之以益黄
散平
若在尺中阴气绝。酸疼引变上皮肤。 主脉数。客脉弱。数弱相合。主下部损。肾气
内绝。既阴绝阳盛。疼引于皮肤。是三焦无阴镇抚。离其原也。气已损于肺。无法可治也。
<目录>卷四\方脉总论
<篇名>九道病脉
属性:细 为气血俱虚。为病在内。为积。为伤湿。为后泄。为寒。为神劳。为腹满。为忧伤
过度
细而紧。为症瘕积聚。为刺痛。细而滑。为僵仆。为发热。为呕吐。
数 为热。为虚。为吐。为痛。为烦渴。为烦满。
动 为痛。为惊。为挛。为泄。为恐。
虚 为寒。为虚。为脚弱。为食不消化。为伤暑。
促 经并无文。释曰∶其促有五。一曰气。二曰血。三曰饮。四曰食。五曰痰。但藏热
则脉
结 为痰。为饮。为血。为积。为气。释曰。气寒脉缓则为结。数则为促。虽缓数不
同。
散 经无文。释曰∶六腑气绝于外。则手足寒上气。五脏气绝于内。则下利不禁。甚者
不仁
革 为满。为急。为虚寒相搏。妇人半产漏下。释曰∶革者革也。固结不移之状。三部
应之
代 一藏绝他藏代至。释曰∶代真死脉。不分三部。随应皆是。
如前所列。皆本圣经。学人当熟读。令心开眼明。识取体状。然后交络互识。所谓六经
流注
如
<目录>卷四\方脉总论
<篇名>九道脉名
属性:一。长者有余而过也。故属于阳。其脉举按皆有余。冉冉寻之。往来流利。出于三关。
如持
法宜
二。短者不及之脉。故属于阴。凡物短长。各有所宜。适当其可。然后为中。夫长短未
始有
往来
搏。
三。虚者阴也。不实之象。阳为实。阴为虚。阳气自得传。肝气不胜。则少力多惊。故
其脉
原其
四。促者阳盛也。阳邪上忤。气有偏盛偏衰故也。其脉指下按之有余。举之洪数。下游
三关
阳邪
聚忧
死。
五。结者阴盛也。真阳已极衰弱也。夫脾布中和。因阳而发。阳衰阴盛。则脾气忤而不
能施
阴
结
六。代者阴也。内经曰∶代则气衰。盖心散则气衰。不能下应于土。脾不得安其常。故
脉代
形容
七。牢者坚也。固围之象。气之郁结故若是。仲景云∶寒则牢坚而沉结。指下寻之不见。
举
按
经脉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