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卷三\方脉总论
<篇名>八里病脉
属性:微为虚。为弱。为衄。为呕。为泄。为亡汗。为拘急微弱。为少气。为中寒。
沉为在里。 为实。为水。为寒。为喘。为症。
沉紧。为上热下冷。沉重而直前绝者为瘀血。沉缓而中散。为寒食成瘕。沉重不至寸。
徘徊
缓为在下。 为风。为寒。为弱。为痹。为疼。为不仁。为气不足。为眩晕。
缓而滑。为热中。缓而迟。虚寒相搏。食冷则咽痛。
涩为少气血。 为亡汗。为气不足。为逆冷。为下痢。为心痛。
涩紧。为痹。为寒湿。
迟为寒。 为痛。
迟而涩。为症瘕咽酸。
伏为霍乱。 为疝瘕。为水气。为溏泄。为停痰。为宿食。为诸气上冲。为恶脓贯肌。
濡为虚。 为痹。为自汗。为气弱。为小便难。
濡而弱。为内热外冷自汗。
弱为虚。 为风热。为自汗。
<目录>卷三\方脉总论
<篇名>八里脉名
属性:一。微者阴盛阳衰。气虚怯弱之候。其脉之状。指下寻之。往来甚微。冉冉寻之。若有
若无
阳气
筋骨。
菀于上
血不止
漏下便数。体重腰疼。面无光泽。诸证生焉。
二。沉者阴气厥逆阳气不舒之候。沉与浮相对。浮以阳邪所胜。血气发越而在外。故为
阳主
无
潜
之至骨肉。则有余也。且气之在人。壮则形体强盛。衰则形体羸弱。惟人不知所以贵其生。
而
百病俱生。率原于此。
三。缓者卫气有余荣气不足之候。血流据气。气动根据血。二者相资。不得相失。缓者乃
荣中
力透
得者脾
于是。盖
此。乌得
脉小而衰
四。涩者阳盛阴虚之候。敷而施之。阳之正也。敛而涩之。阴之正也。脉有阴阳适平。
则血
涩之
者多
欠则血有余。故滑脉之来。流利而且圆。血欠则气有余。故涩脉之来。艰涩而且散。涩与滑
相对。故兼取而论之。无求子云∶涩细而迟。往来难。时一止。余居士喻涩脉如刀刮竹皮之
状。诚得。
五。迟者阴盛阳衰之候。由阴络透于阳络。阳气不下。阴气独上。因而荣卫凝涩。血气
痞阻
息。
由心
阴气
行之
六。伏者阴毒之气。伏于阳络。关膈闭塞之喉。指下寻之似有。呼吸定息全无。冉冉寻
之不
者。
七。濡者荣怯冲虚之候。夫血荣气卫。相随以行。流注于一身。其昼夜之有经、不可失
也。
故指
气虚
歌曰∶濡而不进为濡脉。虚软如按水中帛。血荣气卫总皆虚。三部逢之俱病亟。
八。弱者虚气攻表之候。故其脉见于肤表。状如烂绵。轻手乃得。重按即无。怏怏不能
前进
客
<目录>卷三\方脉总论
<篇名>论八里脉变例
属性:济生拔萃云∶夫八里脉者、乃右手三部寸关尺受邪者也。阳乘阴也。是微沉缓涩迟伏濡
弱。
称之
表是
急。
当
假令恶寒者。里之表也。当与麻黄附子细辛汤缓发之。是渍形以为汗也。如有不恶风寒
而反
沉细
疾数者。是足少阴经反受火邪也。是里之里病。乃阴中之阴。阳邪也。此客邪当急下去之
以大承气汤除之。仲景桂枝脉得麻黄证。或麻黄脉得桂枝证。递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如桂
证二停麻黄证一停。当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法。或麻黄证二停、桂枝证一停。当用麻黄二桂枝
一汤法。或麻黄
脉桂枝证取脉为主。脉便为二停证为一停。用麻黄二桂枝一汤治之。或桂
脉为二停证作一停。
脉而
如证
处
为内外皆阴缓汗。七表有汗者。为外阳而内阴急汗。八里有下者。
为内阳而外阴急下。故素问设标本之化。立四制之法。为此说也。
<目录>卷三\方脉总论
<篇名>八里脉主治
属性:云岐子曰∶八里脉者。乃右手三部寸关尺受之。此八里脉。乃客邪之脉。主位之脉三部。
主
一。微者阴也。主败血不止。面色无光。微脉发象秋冬。在阴为惨。阴太过、阳不及。
是血
香附子(一两半) 白芍药 当归(各一两) 芎 (半两) 上为粗末。水煎一两。
食前服。
指下寻之有若无。漩凝败血小肠虚。崩中日久为白带。痛下多时骨髓枯。此肾气有余。命门
不足。当补命门。命门者、男子藏精。女子系胞。崩中白带者、命门败也
之骨已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