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钱。水煎
服。愈后。宜服乌梅丸。(一百零七)
一曰食痛。脉实而滑。嗳腐吞酸。恶食腹胀。其痛或有一条扛起者。宜
平胃散。加麦芽谷芽山楂半夏各二钱。胀甚者。再加莱菔子生研三钱。水煎服。如初病。
食
十)又按。以上九痛。流传已久。不可不知。而高士宗医学真传。分各部用药。其法甚捷。
今重订而节录于下。
一当心之部位而痛。俗云心痛非也。乃心胞之络。不能旁达于脉故也。宜
\x香苏饮。\x加当归四钱。元胡索木通各一钱。桂枝二钱。酒水各半煎服。紫苏须用
旁小梗整条。不切碎。更能通络。(五十三)
一心脉之上则为胸膈。胸膈痛乃上焦失职。不能如雾之溉。则胸痹而痛。宜
\x百合汤半剂。\x加栝蒌皮贝母各三钱。薤白八钱。白蔻一钱五分。水煎服。(九十三)
胸膈之下两乳中间名曰膺胸。膺胸痛乃肝血力虚。气不充于期门。致冲任之血。从膺胸
而散则痛。宜
\x丹参饮半剂。\x加当归五钱。白芍金银花各三钱。红花川续断各一钱。酒水各半煎。
(九十二)
一膺胸之下则为中脘。中脘作痛。手不可近。乃内外不和。外则寒气凝于毛皮。内则垢
浊停于中脘。当审其体之虚实而施治。莫若以灯当痛处爆十余点。则寒结去而内外通。便不
痛矣。若爆后痛仍不止。实者宜五积散。虚者宜加味香苏饮。
\x五积散。\x(四十二)
香苏饮加桂枝芍药当归各三钱。细辛木通各一钱五分。吴茱萸二钱。水煎服。方中紫苏
生姜细辛桂枝。以驱外之凝寒。吴茱萸陈皮木通。以降内之浊垢。归芍香附甘草。和其气血。
安
一中脘之下。当阳明胃土之间。(铜人图中脘下一斗名建里穴)时痛时止。乃中土虚而胃气
不
和。若服行血消泄之剂过多。便宜温补。但以手重按之则痛稍平。此中土内虚。虚而且寒之
明验也。宜
香砂六君子汤。加干姜二三钱。(三) 附子理中汤。(一百零七)
一乳下两旁胸骨尽处痛者。乃上下阴阳不和。少阳枢转不利也。伤寒病中多有此症。当
助其枢转。和其气血。上下通调。则愈矣。宜
逍遥散。倍柴胡。加生姜一钱五分。(四十八)
一大腹痛者。乃太阴脾土之部。痛在内而缓。中土虚寒也。(宜理中汤。倍人参。)痛兼
内外而急。脾络不通也。(宜理中汤。倍干姜。)盖脾之大络。名曰大包。从经隧而外出于络
脉。今脾络滞而不行。则内外皆痛。(理中汤倍干姜。服之不应者。再加肉桂一钱五分。木
通一钱。)太阳篇云。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与
小柴胡汤。此先补益于内。而后枢转于外也。
一脐旁左右痛者。乃冲脉病。冲脉当脐左右。若为寒气所凝。其冲脉之血。不能上行外
达。则当脐左右而痛。当用血分之药。使胞中之血。通达肌表。若用气药。无裨也。宜当归
四逆。加生姜吴茱萸汤。水酒各半煎服。或用四物汤。(九) 去地黄。加肉桂一钱。生黄
生姜各三钱。炙甘草红花各一钱。水酒煎服。
一脐中痛不可忍喜按者。肾气虚寒也。宜通脉四逆汤。加白芍三钱。若脉沉实口中热渴
腹
\x三一承气汤。\x(五十四)
一脐下痛者。乃少阴水脏太阳水腑。不得阳热之气以施行。致阴寒凝结而痛。少阴水脏
虚寒。用真武汤温之。太阳水腑虚寒。用桂枝汤。加熟附子茯苓温之。○按士材必读云。脐
上痛。属脾。脐下痛。属肝。当脐痛。属肾。此臆说也。不可从。又脐下痛。有火逼膀胱。
小便不利而痛者。宜五苓散。亦有阴虚阳气不化。小便点滴俱无胀痛者。宜通关丸。有燥屎
者。辨法方治。见上条。
\x通关丸。\x(五十一)
一小腹两旁谓之少腹。少腹痛乃厥阴肝脏之部。又为胞中之血海。盖胞中之水。主于少
阴。胞中之血。主于厥阴也。痛者。厥阴肝气。不合胞中之血而上行也。肝脏不虚者。当疏
通以使之上。(宜香苏饮。加柴胡三钱。当归白芍各二钱。生橘叶三片。)肝脏虚者。当补益
以助其下。(宜乌梅丸。以米汤送下二钱。一日三服。)盖厥阴不从标本。从中见少阳之气。
使厥阴上合乎少阳。则不痛矣。 两旁季胁痛者。肝气虚也。(当归四逆汤。加阿胶。四君
子汤。去白术。加当归粳米与乌梅丸。五服。)两胁之上痛者。少阳之气不和也。(宜小柴胡
汤。去枣。加牡蛎青皮。)时法用左金丸。愚按。凡心腹诸痛。宜辨其内之胀与不胀。便之
闭
与不闭。脉之有力与无力。口中热。口中和。痛之久暂。以辨寒。热。邪。正。虚。实。如
痛而胀且闭者。浓朴三物汤。攻里兼发热者。浓朴七物汤。兼表里治之。腹痛连胁痛。脉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