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矢石之中于人也。此时因风治风。尚恐不及。其他奚论焉。小续命汤为第一诸说。
不足凭也。若谓是气虚火盛痰多水竭火虚肝郁脾伤及诸虚所致。为病日久。即未中风之前。
以大剂调养。非一两月不效。岂于既中风之际。死生只在顷刻。尚可以一剂。回其气虚。平
其火势。清其痰源。滋其肾水。温其命火。及疏肝健脾。补养诸虚乎。必无是理也。如牛黄
脑麝。及市上驰名丸药。人尚知其劫伤元气。不敢轻投。而数家之书。言似近理。其实伪君
子之为害。更甚于真小人。(念祖)为活人计。不敢不得罪前人。而直辨其非。
脉喜浮大。(浮者。邪尚在腑也。大者。风为阳邪。阳症见阳脉也。若浮大鼓指。恐邪
盛正衰。元气欲脱。)忌沉小。(沉者。邪入脏也。小者。正气衰也。其沉小而气度和缓。来
去分明。乃是吉兆。)
中经有六经之形证。宜
\x小续命汤。\x(三十二)
中脏多滞九窍。故有唇缓失音鼻塞耳聋目瞀便秘之症。风自外来。故不外麻桂。手足抽
掣。故兼用归芍。二便阻隔。故用滑石硝黄。宜
\x防风通圣散。\x(五十六)
中腑多着四肢。故有半身不遂手足不随左瘫右痪之形。
中血脉。外无六经之形症。内无便弱之阻隔。唯口眼 斜。或左或右。
偏左。宜\x六君子汤。\x盖左半虽血为主。非气以统之。则不流也。(二)
偏右。宜\x四物汤。\x盖右半虽气为主。非血以丽之。则易散也。(九)
二汤俱加竹沥姜汁。以行经络之痰。再加僵蚕钩藤天麻羚羊角。以熄风活络。或加附子
以固阴。肉桂以通阳。黄 以胜风。
中风不语。宜
\x资寿解语汤。\x(三十九)
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行。宜
\x地黄饮子。\x(三十)
中风死症。多是风中带寒。其症。口开为心绝。手撒为脾绝。眼合为肝绝。遗尿为肾绝。
声如鼾睡为肺绝。汗出如油为元气内绝。发直目上视。面赤如妆。汗缀如珠。法在不治。用
药若迟数刻。即死矣。急用三生饮一两。加人参一两。(一百零四)
按三生饮中。近时附子俱以盐腌过乌头。非四川产者无力。愚用熟附子一两。干姜五钱。
炙甘草四钱。一服汗略止。再服眼睛略动。三服加人参三钱。渐有生意。必须半日服三剂。
中风愈后。照刘朱李薛诸法。缓缓调治之。
愚按。开窍以驱风。非是正法。内经重在填窍。金匮有侯氏黑散风引汤二方。是补天手
段。
\x附小续命汤六经加减并针灸法\x
如中风无汗恶寒。根据本方。麻黄杏仁防风各加一倍。又宜针至阴出血。(穴在足小指外
侧甲角。针一分。)昆仑。(穴在足外踝后踝骨。针透太溪。)○如中风有汗恶风。根据本方桂
枝芍药杏仁各加一倍。又宜针风府。(穴在项后入发一寸。针入三分。禁灸。)以上二症。皆
太阳经中风也。如中风有汗。身热不恶寒。根据本方。加石膏知母各二钱。甘草再加一倍。去
附子。○如中风有汗。身热不恶风寒。本方加葛根桂枝黄芩再加一倍。宜针陷谷。(穴在足
大趾次指外间骨节后陷中。针入五分。)去阳明之贼。兼刺厉兑。(穴在足大趾次趾端去爪甲
如韭叶许。)以泻阳明之实也。以上二症。皆阳明经中风也。
如中风无汗身凉。根据本方。附子加一倍。干姜加二倍。甘草加二倍。又宜刺隐白。(穴
在足大趾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去太阴之贼。 此太阴经中风也。如中风有汗无热。根据
本方。桂枝附子甘草各加一倍。又宜针太溪。(穴在足内踝后跟骨上陷中。针透昆仑。)此少
阴经中风也。
如中风六经混淆。系之于少阳。或肢节蛮痛。或麻木不仁。根据本方。加羌活连翘。又于
少阳之经纪骨穴。(在足外踝上三寸。灸五壮。)灸以引其热。取厥阴之井大敦穴。(在足大
趾甲聚毛间。)刺以通其经。 此少阳厥阴经中风也。
新按(受业侄凤腾注。诸书逐而散之。风散即为气散。生而亦死。兹法养以和之。气和
即
为风和。死可回生。为风症补千古所未及。)壬戌岁。(念祖)在保阳供职。
制宪熊大人召诊。诊得两手脉浓而长。唯左手兼些弦象两寸略紧。(念祖)谓脉浓得土
之
敦气。以浓道载浓福。脉长寿亦长。非谀语也。但弦为风脉。紧为痛脉。紧在两寸。恐上半
身有痹痛等症也。大人云。所言俱对。但背上及手腕痛。或愈或作。约有五年余。指头麻木。
十年前颇甚。今略麻而不木矣。(念祖)曰。风在骨节而作痛。妙在痛处。痛是气血与风邪
相
拒。非若偏枯之不痛也。书谓中指麻木。三年内必有中风之患。以中指属手。心主之经故也。
今拇指食指为甚。特肺与大肠之气不调。不甚为害。然必须治之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