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发黄〕 五六日上。周身发黄。用麻油半盏。和水半盏。入鸡子清一枚。搅和服
之即退。
〔舌黄烦躁狂言〕 吞生鸡子清一二枚。即清爽。 发热狂走。用鸡子壳。(出过小鸡
者。)泡汤服即睡。
〔服药吐出不纳〕 生姜自然汁。温服数匙。或半盏即进。
〔吐血不止〕 陈京墨。用鸡子清磨服即止。 鼻血不止。用冷水浸纸。搭于鼻冲。再
用黑山栀研细吹入鼻中。
〔小便不通〕 半夏。麝香。(各少许。研末。)填入病患脐中。再用葱白。田螺。(去
壳。取肉。)共捣成饼。封脐上。
〔服附子过多身目发红者〕 黄连。生甘草。(各五钱)用萝卜汁同煎服。其红自退。

不急治。恐血从诸上窍出。则无救矣。(如无萝卜时。用子煎汤可代。) 或以地浆水。(不
种植洁净地上。掘深三尺许。入泉水搅和。澄清取饮。) 服二三碗即解。 如轻发附毒者。
用小黑豆煮汁。连豆吃数升效。
〔服麻黄汗出不止〕 糯米粉。龙骨。牡蛎。防风。 本。(各一两) 共研细末。遍

周身即止。并将病患头发披入水盆中。捷效。
〔护胎法〕 妊妇伤寒。恐伤胎气。用伏龙肝。(即灶心土)青黛。井底泥。各等分为
末。
涂脐中二寸许。不损胎。伤寒病初愈。勿过饱。勿劳动。忌食浓味。羊肉。饮酒。大忌房事
百日。盖脾胃初复。犯之无救。



<目录>卷一

<篇名>暑症

属性:(附痧症)
〔总论〕 深堂大厦得之为中暑。日中劳役得之为中热。有冒暑。有中暑。有伤暑。三
者轻重之分耳。腹痛呕泻者。冒暑也。宜凉解清利。 身热头痛。烦躁不宁。或面垢背寒。
昏不知人。为中暑。宜温散。 不思饮食四肢困倦。汗出不止。为热伤元气。宜清暑益气。 手
足搐搦者。为暑风。不可以风治。宜清凉药。加通经药治之。 夏月中热中暑。乃因时而感
或有伤寒。亦类似中暑。但伤寒恶寒而身寒。伤暑恶热而身热。故脉紧恶寒。胁下无汗。为
之伤寒。脉虚身热。胁下有汗。为之伤暑。盖伤暑气散。故脉弱而散。或弦细而迟也。是宜
详审。
〔中暑〕 中暑者静而得之。避暑于深堂大厦。为阴寒所遏。暑不得越之故此寒为标。
热为本。先以辛温之药治其标。继以清凉之药治其本热。若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
烦热无汗。虽因暑而得。仍如伤寒症治之。用干姜。(炒一钱)甘草。(八分炒黄)杏仁。(去
皮尖炒研)肉桂。(去皮各六分)水煎温服。如烦躁井水调服。 凡盛暑之时。必令身有微
汗。
此养身之道得时宜者也。经云。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中热〕 冒暑远行。初觉昏闷之时。急嚼大蒜头一枚。或生姜一块。捣烂。冷水送下
即醒。如不能嚼。用水研灌之。 牙皂荚。(刮去黑皮。取不蛀者佳。)烧烟欲尽。用盆合于
地上。勿令透烟。每皂荚末一两。加甘草(焙研末六钱)和匀。每服一钱。温水调下。重者

服。即昏沉不省者。立能救之。(盖皂荚能通利去痰也。) 途路之人。酷日之下。劳力过度。
猝然昏倒。切不可使冷及饮冷水。得冷则不救。仓猝无药。取路上微热黄土。堆于脐上。中
空脐眼。使一二人撒尿于其中。再以大蒜捣烂。温汤灌之。内外通畅。立可回生。若得热汤
徐徐浇于脐中更好。或以布蘸热汤。熨关元。(在脐下三寸。)皆能立醒。醒后吃冷无救。 以
上之症。若得紫金锭井水微温。杵化一钱。灌下。或急痧至宝丹五七粒。温水灌下立苏。好
于他法也。
〔冒暑〕 头痛腹痛昏愦。或吐或泻。香薷。(一钱)茯苓。(二钱)白扁豆。(二三钱
炒)
水煎服。如热甚者。加黄连一钱。(姜汁炒)胸膈饱闷者。加浓朴一钱五分。(姜汁炒)脉虚
者。

〔热伤元气〕 肢体倦怠。汗出不止。脚软无力。人参。麦冬。(各二钱)五味子。(一
钱)水煎服。
〔竹叶石膏汤〕 治气虚暑热烦躁。石膏。半夏。(制)麦冬。(各二钱)人参。甘草。
(各
一钱)粳米。(一撮)竹叶二十片。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凡热症烦躁口渴。觉心胃热。
宜用石膏。
〔益元散〕 治受暑。烦闷身热。小便不利。滑石。(六两水飞净)粉甘草。(一两研极
细末)朱砂。(三钱)俱研细和匀。每服二三钱。新汲井水调下。或灯心汤调服。酷暑宜服。
〔中暑大小便不通〕 田螺。(三个)青盐。(三分)同捣烂。贴脐下一寸即通。
〔解暑〕 干葛。(二两)苏叶。乌梅肉。(各四两)青盐。(一两)白糖。(一斤)俱为
末。和糖捣为丸。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