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论明析,赵说能细剖其理,开便后学,故两录之。
<目录>卷三
<篇名>茵陈蒿汤
属性:阳明病发热,但头汗出,身无汗,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腹
微满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三升,去渣,分温三服。小盒饭利,尿如皂角汁
状;
柯韵伯曰∶太阳、阳明俱有发黄证。但头汗而身无汗,则热不外越;小便不利,则热不
下泄
故用麻黄连翘赤豆汤,为凉散法;心胸是太阳阳明之里,当寒以胜之,用栀子柏皮汤,乃清
火法;肠胃是阳明之里,当泻之于内,故立本方,是逐秽法。茵陈禀北方之色,经冬不凋,
傲霜
瘀热
景治
虎加
茵
通
便
汤
者
承
小
<目录>卷三
<篇名>栀子豉汤
属性:(附加减诸汤)
治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烦躁,
心
栀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二服温进。一服
得吐
安者
干姜
柯韵伯曰∶太阳以心腹为里,阳明以心腹为表。盖阳明之里是胃实,不特发热、恶寒、
目疼
卧、
制
明
暮
吐
表
色
这
心
之
加生姜以散邪。若下后而心腹满,起卧不安,是热已入胃,便不当吐,故去香豉。屎未燥硬
,不宜复下,故只用栀子以除烦,佐枳、朴以泄满,此两解心腹之妙,又小承气之轻剂也。
若以丸药下之,心微烦而不懊恼,是知寒气留中,而上焦留热,故任栀子以除烦,倍干姜以
逐内寒,而表热自解,此又寒热并用,为和中解表之剂矣。内外热炽,肌肉发黄,必须苦甘
之剂以调之,柏皮、甘草色黄而润,助栀子以除内烦而解外热,形色之病,仍假形色以通之
,此皆用栀豉于加减,以御阳明表证之变幻也。夫栀子之性,能屈曲下行,不是上涌之剂,
惟豉之腐气,上蒸心肺,能令人吐耳!观瓜蒂散必用豉汁和服,是吐在豉而不在栀也。(此
义
豉
陈
<目录>卷三
<篇名>猪苓汤
属性:治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
猪苓 茯苓 泽泻 滑石 阿胶(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阿胶溶,温服七合,日三服。
赵羽皇曰∶仲景制猪苓汤,以行阳明、少阴二经水热,然其旨全以益阴,不专利水。(二
语
津
竭
亦于胃家养阴;佐以二苓之淡渗者行之,既疏浊热,而不留其瘀壅,亦润真阴,而不苦其枯
燥,源清而流有不清者乎?顾太阳利水用五苓者,以太阳职司寒水,故急加桂以温之,是暖
肾以行水之也;阳明、少阴之用猪苓,以二经两关津液,特用阿胶、滑石以润之,是滋养无
形,以行有形也。(妙义环生。)利水虽同,寒温迥别,惟明者知之。
<目录>卷三
<篇名>白虎汤
属性:治阳明症,汗出,渴欲饮水,脉洪大浮滑,不恶寒,反恶热。
石膏(一斤碎绵裹)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服一升,日三服。
柯韵伯曰∶邪入阳明,故反恶热,热越故汗出,因邪热烁其精液,故渴欲饮水,邪盛而
实,
又
脾
知母气寒主
之缓其寒,
佐,阴寒之
白虎为西方
甘草、粳米
<目录>卷三
<篇名>白虎加人参汤
属性:治太阳中热,汗出,恶寒,身热而渴者, 是也。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如前煮服法。
赵以德曰∶汗出、恶寒、身热而不渴者,中风也;汗出,恶寒,而渴者,中 也。其症
相似
人参汤
恶寒
也。
之源
<目录>卷三\大小二承气汤合论
<篇名>大承气汤
属性:治阳明病潮热,手足 然汗出,谵语,汗出多,胃燥,独语如见鬼状,喘冒不能卧,腹
满痛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