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水渗泄之剂(喻
嘉言曰∶经曰∶湿土甚为热,表之则易,下之则难,故当变常法而为表散。吴鹤皋曰∶脾弱
湿伤者,二陈、平胃之类主之;湿盛濡泄者,五苓、六一之类主之;水肿发黄者,五皮、茵
陈之类主之。今湿流关节,非前药所宜矣。无窍不入,惟风为能,故凡关节之病,非风药不
能到也。《三因》用此汤加柴胡五分,治卧而多惊悸,多魇溲者,邪在少阳、厥阴也。如淋,
加泽泻五分。经曰∶肝肾之病同一治,此下焦风寒、三经合病,非风药行经不可也)。
本方除独活、蔓荆、川芎、甘草,加升麻、苍术,名羌活除湿汤∶治风湿相搏,一身尽
痛。本方除川芎,加黄 、当归、苍术、升麻,名升阳除湿汤∶治水疝肿大,阴汗不绝。再
加麦



<目录>利湿之剂第十二

<篇名>中满分消丸

属性:(东垣)
治中满鼓胀,气胀,水胀,热胀(诸病有声,鼓之如鼓,为鼓胀。气不通利为气胀,血
不通利为血胀,但气分心下坚大而病发于上,血分血结胞门而病发于下;气血不通,则水亦
不通而
胀。《金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
师曰

浓朴(炒,一两) 枳实(炒) 黄连(炒) 黄芩 半夏(姜制,五钱) 陈皮 知
母(炒,
草(炙) 猪苓(一钱。)蒸饼丸。焙热服(寒因热用。东垣立中满分消丸治热胀,分消汤
治寒胀,二者详而用之)。
此足太阴、阳明药也。浓朴、枳实行气而散满二药兼能破宿血,黄连、黄芩泻热而消痞
,姜
明独
则胀消也(按∶此方乃合六君、四苓、泻心、二陈、平胃而为一方者,但分两有多寡,则所
治有主客之异矣。朱丹溪曰∶脾具坤静之德,而有干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
升,而成天地之泰,是为平人。今也七情内伤,六淫外感,饮食失节,房劳致虚,脾土之阴
受伤,转输之官失职,故阳升阴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浊相混,隧道壅塞,郁而为热,
热留为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经曰鼓胀是也。以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似于鼓;以
其胶固难治,又名曰蛊,若虫之侵蚀,而有蛊之义焉。宜补其脾,又须养肺金以制水,使脾
无贼邪之患;滋肾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令。却咸味、断妄想、无有不安。医者急于取效,
病者



<目录>利湿之剂第十二

<篇名>中满分消汤

属性:(东垣)
治中满寒胀寒疝,二便不通,四肢厥逆,食入反出,腹中寒,心下痞,下虚阴躁,奔腾
不收(原文曰∶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此汤主之。)
川乌 干姜 毕澄茄 生姜 黄连 人参 当归 泽泻 青皮 麻黄 柴胡(二钱) 吴
茱萸 草蔻仁 浓朴 黄 黄柏(五分) 益智仁 木香 半夏 茯苓 升麻(三分。热
服。)
此足阳明、太阴药也。川乌、二姜、吴茱、澄茄、益智、草蔻除湿开郁,暖胃温肾以祛
其寒
其中
之热,又热因寒用也(李东垣曰∶中满治法,当开鬼门、洁净府。开鬼门者,发汗也;洁净
府者,利小便也。中满者,泻之于内,谓脾胃有病,令上下分消其湿,下焦如渎,气血自然
分化



<目录>利湿之剂第十二

<篇名>大橘皮汤

属性:治湿热内攻,心腹胀满,小便不利,大便滑泻;及水肿等证(小水并入大肠,故小便不

滑石(六钱) 甘草(一钱) 赤茯苓(一钱) 猪苓 泽泻 白术(土炒) 桂(五
分) 陈皮(钱半) 木香 槟榔(三分。)加姜煎。每服五钱。
此足太阳药也。赤茯、猪苓、泽泻泻火行水,白术补脾,肉桂化气,此五苓散也;滑石
清热
品,



<目录>利湿之剂第十二

<篇名>茵陈蒿汤

属性:(仲景)
治伤寒阳明病,但头汗出,腹满口渴,二便不利,湿热发黄,脉沉实者(经曰∶阳明病

必发
但头


濡泄
便溏
茵陈(六两) 大黄(二两,酒浸) 栀子(十四枚,炒。)
此足阳明药也。成无己曰∶小热凉以和之,大热寒以彻之。发黄者,湿热甚也,非大寒
不能彻其热,故以茵陈为君(茵陈发汗利水,以泄太阴阳明之湿热,故为治黄主药),栀子
为臣,大黄为佐,分泄前后,则腹得利而解矣茵陈、栀子能导湿热由小便出,大黄能导湿热
由大便出
本方大黄易黄连,名茵陈三物汤∶治同。本方加浓朴、枳实、黄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