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两颊、肺肝之部也;十二经脉,惟足太阳在表,不
历膈咽
薄荷(十两) 川芎 防风 犀角 柿霜 甘草(二两) 桔梗(三两)。蜜丸。
此手太阴药也。薄荷辛香升浮,消风散热(消风故疏肝,散热故清肺,是以能治血病);
防风血药之使,泻肺搜肝(防风泻肺火,散肝火,为上部血药之使);川芎血中气药,升清
散瘀(清升则浊降,为通阴阳血气之使);柿霜生津润肺,犀角凉心清肝,甘草缓炎上之火
势,桔梗载诸
<目录>理血之剂第八
<篇名>还元水
属性:(饮自己溺名轮回酒)
治咳血吐血,及产后血运,阴虚久嗽,火蒸如燎(血生于心、统于脾、藏于肝、宣布于
肺,静则归经,热则妄行。火伤肺络,血随咳出,或带痰中为咳血;吐出多者为吐血;产后
去血过
童便。取十一二岁无病童子,不茹荤辛,清澈如水者,去头尾,热饮。冬则用汤温之。
或加藕汁、阿胶和服。有痰加姜汁。
此手太阴、足少阴药也。童便咸寒,降火滋阴、润肺散瘀,故治血证火嗽血运如神北齐
褚澄曰∶喉不容物,毫发必咳,血既渗也,愈渗愈咳,愈咳愈渗,饮溲溺百不一死,服寒凉
药百
胱,
其行
<目录>理血之剂第八
<篇名>麻黄人参芍药汤
属性:(《东垣》)
治吐血外感寒邪,内虚蕴热(东垣尝治一贫士,病脾胃虚,与补药,愈后继居旷室,卧
热炕,咳而吐血。东垣谓此久虚弱,冬居旷室,衣服单薄,是重虚其阳,表有大寒,壅遏里
热,火邪不得舒伸,故血出于口,当补表之阳,泻里之虚热。因思仲景治伤寒脉浮紧,当以
麻黄汤
桂枝(五分。补表虚) 麻黄(去外寒) 黄 (实表益卫) 甘草(炙。补脾) 白
芍(安太阴。各一钱) 人参(益元气而实表) 麦冬(保肺气。各三分) 五味子(五粒。
安肺气) 当
此足太阳、手足大阴药也。《纲目》曰∶观此一方,足以为万世模范矣。盖取仲景麻黄
汤与补剂各半服之,但凡虚人当服仲景方者,当以此为则也。
<目录>理血之剂第八
<篇名>犀角地黄汤
属性:(《济生》)
治伤寒胃火热盛,吐血衄血,嗽血便血,蓄血如狂,漱水不欲咽,及阳毒发斑(口血曰
吐,鼻血曰衄,吐行浊道,衄行清道,喉与咽二管不同也。经者循经之血,走而不守,随气
而行,火气急迫,故随经直犯清道,上脑而出于鼻为衄;其从肺窍而出于咽者,则为咳血、
咯血;
吐血
也。
寒便
血发
阳明
疹者
迟,
色
下
生地黄(两半) 白芍(一两) 丹皮 犀角(三钱半。角尖尤良。鹿取茸,犀取尖,
其精
因怒致血者,加
节庵加当归、红花、桔梗、陈皮、甘草、藕汁,名加味犀角地黄汤∶治同(当归引血归经,
藕汁凉血散瘀,桔
此足阳明、太阴药也。血属阴本静,因诸经火逼,遂不安其位而妄行。犀角大寒,解胃
热而清心火;芍药酸寒,和阴血而泻肝火(肝者心之母);丹皮苦寒,泻血中之伏火;生地
大寒,凉血而滋水;以共平诸经之僭逆也(海藏曰∶血分三部,药有重轻。犀角地黄汤治上
血,如吐衄之类;桃仁承气治中血,如血蓄中焦,下痢脓血之类;抵当汤丸治下血,如蓄血
如狂之类。又曰∶此证足太阴所主,脾不裹血,越而上行,实者犀角地黄汤,虚者黄芩芍药
汤。凡病呕吐血者,咸用芍药主之,故知太阴药也。《医贯》曰∶犀角地黄汤乃衄血之方,
盖犀,水兽也,可以分水,可以通天,鼻衄之血,从任督而至巅顶,入鼻中,惟犀角能下入
肾水,引地黄滋阴之品由肾脉而上,故为对证,若阴虚火动,吐血与咳咯,可借用成功;若
阳虚劳嗽,及脾胃虚者,皆不宜。伤寒汗出不彻,能逼动经血,误发其汗,亦动经血,二者
不同。陶尚文治一人,伤寒四五日,吐血不止,医以犀角地黄汤、茅花汤治之,反剧。陶切
其脉,浮数而紧,遂用麻黄汤汗出而愈;此取脉不取证也,可谓得仲景心法矣。使脉不浮紧
而数,其可用乎。经曰∶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又曰∶太阳病脉浮
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风寒在经,郁而发热,不得汗解,衄则热随血散,俗名红汗,
故愈。若全未发汗致衄者,仍须用麻黄发之。成无己曰∶伤寒衄者,为邪气不得发散,壅盛
于经,逼迫于血也。桂枝、麻黄汤治衄者,非治衄也,即是发散经中邪气耳。血郁于上而吐
血者,谓之薄厥;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