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药味庞杂,补者补而消者消,升者升而泻者泻,将何所适从乎?且主治下,
有胸满气促一条,则黄 、升麻在所当禁。予谓此等症,但须清心养胃,健脾利湿足矣,何
必如此小题大做。东垣先生,予最为服膺,惟此等方不敢阿好。
<目录>卷三\清暑之剂
<篇名>生脉散
属性:人参 麦冬五分 五味子七粒
肝主气,心主血。生脉散养心肺之阴,使气血得以荣养一身;而又有酸敛之品,以收耗
散之气,止汗定咳。虚人无外感者,暑月宜之。
<目录>卷三\清暑之剂
<篇名>六一散
属性: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为末,冷水或灯心汤调下。本方加辰砂,名益元散;加薄荷,名鸡苏散;加青黛,名碧
玉散。
六一散,施之于体壮热盛,浓浓太过之人则可。若体虚气弱者,则寒伤脾而滑伤肾,反
致饮食减少,津亏作渴。至益元散、鸡苏散、碧玉散,亦同此例也,不可因夏月而一概混投。
<目录>卷三\清暑之剂
<篇名>缩脾饮
属性:砂仁 草果(煨去皮) 乌梅 甘草(炙)四两 扁豆(炒研) 干葛二两。
方中辛燥太过,用以健脾去湿则可。若谓清暑、除烦、止渴,吾不谓然。
<目录>卷三\清暑之剂
<篇名>消暑丸
属性:半夏一斤(醋五斤煮干) 茯苓 甘草 半斤(生用)
姜汁糊丸,勿见生水。热汤下。
消暑丸不治暑而治湿,使湿去而暑亦降,用意甚佳。然必须兼清解之药一、二味为得。
<目录>卷三\清暑之剂
<篇名>大顺散
属性:干姜 桂 杏仁(去皮尖) 甘草等分。
先将甘草用白砂炒,次入姜、杏炒过,去砂,合桂为末。每服二钱。
此即治暑月之伤寒也。因暑伤寒,故但治寒而不治暑。
<目录>卷三\利湿之剂
<篇名>五苓散
属性:猪苓 茯苓 白术(炒)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半 桂五钱
湿为地之气,其中人也缓,其入人也深,其为病也不可以疾而已。坐卧卑湿,汗渍雨淋,
此湿之自外来者也;多食浓腻,过嗜茶酒,此湿之自内生者也。治湿必先理脾,脾土健运,
始能渗湿,此定法也。又须分利,使浊阴从下而出,亦定法也。五苓散,仲景本为脉浮、小
便不利、微热、消渴、表里有病者而设。方中宜用桂枝,不可用肉桂。后人遂通治诸湿、腹
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热、便秘而
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症、身痛身重等症。总之治寒湿则宜用肉桂,不宜用桂枝。若重阴生
阳,积湿化热,盒饭加清利之药,并桂枝亦不可用矣。至加减之附方,各有宜称,亦当细细
参之。
<目录>卷三\利湿之剂
<篇名>猪苓汤
属性:猪苓 泽泻 茯苓 滑石 阿胶各一两
五苓散治湿浊不化,故用术桂,以通阳而化浊;猪苓汤治阳邪入里,故用滑石、阿胶,
以降热而存津。至于统治少阴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乃借泻膀胱以清肾脏,
是活用之法,而非正治也。
<目录>卷三\利湿之剂
<篇名>茯苓甘草汤
属性:茯苓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生姜二两
茯苓宜于独重,以其能渗湿安神也。姜桂性温,开解腠理,能逐水气从毛窍而出,用甘
草以补土和中,方法特妙。
<目录>卷三\利湿之剂
<篇名>小半夏加茯苓汤
属性:半夏一升 茯苓三两 生姜半斤
古人立方,有药味少而分两重者,专走一门,为功甚巨,如半夏等汤是也。痰去,则眩
悸自
<目录>卷三\利湿之剂
<篇名>加味肾气丸
属性:熟地四两 茯苓三两(乳拌) 山药(炒) 丹皮(酒炒) 山萸肉(酒润) 泽泻(酒
浸) 川牛膝(酒浸) 车前子(炒) 肉桂一两 附子(制)五钱
蜜丸。
此方之妙,全在导龙归海。命肾之火衰微,浊阴日渐凝结,始则小便不利,继则水气泛
溢,腹胀肢肿。但用分利之剂,徒然耗正劫阴,小便仍不能利,惟用附桂以直达命肾,使命
门之火得以熏蒸脾胃,肾中之真阳发越,则肾气通畅,而寒水亦行,小便通,则泛滥之水如
众流赴壑矣。人但知水能克火,而不知火亦能制水,发阳光以消阴翳,此类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