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三百六十,此真人也。若不能元思虑,当以渐除之耳。不能猥 闭之,稍稍学之,起于三息五息七息九息而一舒气,寻复 之,能十二息不舒,是小通也。
百(二十)不息是大通也。
又云∶当以夜半之后、生气之时,闭气以心中数,数令间不容间,恐有误乱,可并以手 下筹,能至千则去仙不远矣。吐气令入多出少,常以鼻取之,口吐之。
又云∶若天雾、恶风、猛寒、大热,勿取气,但闭之而已。微吐寻复闭之。
又云∶行气欲除百病,随病所有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使其愈和,气往攻之。从 时至时,便自消矣。此养生大要也。
《大清经》云∶夫气之为理,有内有外,有阴有阳。阳气为生,阴气为死。从夜半至日 中,外为生气;从日中至夜半,内为死气。
凡服气者,常应服生气。死气伤人,外气生时,随欲服便服,不必待当时也。取外气法∶ 鼻引生气入,口吐死气出,慎不可逆。逆则伤人。口入鼻出,谓之逆也。从日中至夜半生气 在内,服法∶闭口,目如常,喘息令息出至鼻端,即鼓两颊,引出息,还入口,满口而咽,
以足为度,不须吐也。
又云∶甘始服六戊法∶常以朝暮,先甲子,旬起向辰地,舌KT 上下齿,取津液周旋,
三至而一咽,五咽止。次向寅,亦如之。周于六戊,凡三十咽止。
又云∶ 俭服六戊法∶起甲子,日竟,旬恒向戊辰,咽气甲戌,旬则恒向戊寅,咽六旬,
效此。
又云∶服五星精法∶春夏秋冬及四季月,各向建各存其星气,大如指,随其色来入口,
又各存脏中,色气亦如此。上退场门,便含咽吞之,复更吸吞数毕止,日三,初三九,次三七,
后三五也。春平旦,次日中日入;夏日出日入;秋日入人定鸡鸣;冬夜半日出日中,一云日 入。四季各依王时,起至间中三七至冲并舒手足,张口此之,时三五。
又云∶取气法,从鼻中引入中口吐出,慎不可逆,逆则伤人。口入鼻出之逆也。服法∶ 正身作卧,下枕,令与身平,握固,以四指杞大指握固也。要令床敷浓襦,平正直身,两脚 相去五寸,舒两臂,令去身各五寸。安身体,定气息,放身如委衣床上谓之大委气法也。然 后徐徐鼻中引气,鼓两颊,令起,徐徐微引气入颊中,亦勿令顿满也。满则还出,出则咽难,
恒令内虚,虚则复得更引。若气先调者,微七引入口一咽气;先未调者,五引可咽,三引亦 可咽,咽时小动舌,令气转,然后咽,咽时勿使鼻中气泄也。气泄则损人。
又云∶取气时僵卧,直两手脚,握固,两脚相去、两手各去身五寸。闭目闭口,鼻中引 气,从夜半初服九九八十一咽,鸡鸣八八六十四咽,平旦七七四十九咽,日出六六三十六咽,
食时五五二十五咽,禺中四四十六咽。
又云∶初服气,气兼未调,量能否,应一引一咽一吐,或二咽一吐,或三咽一吐。若气 小调,三引一咽一吐,或二咽一吐,或三咽一吐。气渐渐调,五引一咽一吐,或二咽一吐,
或三咽一吐,居平好也。又七引一咽一吐,或二咽一吐至三咽一吐,此气极调善也。
又云∶凡服气及苻水断谷,皆须山居静处,安心定意,不可令人猝有犯触而致惊忤者,
皆多失心。初为之十日二十日,疲极消瘦,头眩足弱,过此乃渐渐胜耳。若兼之以药物,则 不乃虚 也。例不欲多言,笑举动亡精费气,最为大忌。
《千金方》云∶调气方∶治万病大患,百日即生眉发也。凡调气之法,夜半后、日中前,
气生得调,日中后、夜半前,气死不得调。调气时,仰卧,床铺浓软,枕高下其身平,舒手 展脚,两手握大母指节,去身四五寸,两脚相去四五寸。引气从鼻入足即停止,有力更取久 住。气闭从口细细吐出,尽还从鼻细细引入。
又云∶每旦初起,面向午展两手,于膝上,心眼观气入顶下,达涌泉,旦旦如此,名曰 送气,常以鼻引气,口吐气。(微吐不得开口。)复欲得出气少,入气多。
<目录>卷第二十七<篇名>导引第五内容:《养生要集》云∶《宁先生导引经》云∶所以导引,令人肢体骨节中诸恶气皆去,正气 存处矣。
《太素经》杨上善云∶导引谓熊颈鸟伸、五禽戏等,近愈痿 万病,远取长生久视也。
《华佗别传》云∶佗尝语吴普云∶人欲得劳动,但不当自极耳。体常动摇,谷气得消,
血脉流通,疾则不生。卿见户枢虽用易腐之木,朝暮开闭动摇,遂最晚朽。是以古之仙者赤 松、彭祖之为导引,盖取于此。
《养生要集》云∶率导引常候天阳和温、日月清静时,可入室。甚寒、甚暑,不可以导 引。
又云∶《导引经》云∶凡导引调气养生,宜日别三时为之。谓卯、午、酉时,临欲导引,
宜先洁清。
又云∶道人刘京云∶人当朝朝服玉泉,使人丁壮,有颜色,去虫而坚齿。玉泉者,口中 唾也。朝未起早嗽漏之满口乃吞之。辄辄喙齿二七过,如此者,二乃止,名曰练精。
又云∶《养生内解》云∶常以向晨摩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