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无汗,不失为表。但脉浮不紧,故不从乎麻
黄,而于桂枝方加麻黄倍葛根以去实,小变麻桂之法也。盖葛根为阳明主药,凡太阳有
阳明者,则佐入太阳药中;凡少阳有阳明者,则佐入少阳药中,无不可也。李杲定为阳明
经药。张洁古云∶未入阳明者、不可便服。岂二人未读仲景书乎?要知葛根、桂枝,俱是
解肌和里之药,故有汗、无汗,下利、不下利,俱可用,与麻黄之专于发表者不同也。
《金匮》治太阳病无汗,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
【集注】喻昌曰∶伤寒项背KT KT ,无汗恶风者,用葛根汤。此证亦用之者,以其邪在
太阳、阳明两经之界。两经之热并于胸中,必伤肺金清肃之气,故水道不行,小便少,津
液不布而无汗。阳明之筋内结胃口,外行胸中,过人迎环口,热并阳明,斯筋脉牵引,口
噤不得语。然刚痉无汗,必从汗解,况湿邪内郁,必以汗出如故而止。故用此汤合解两
经之湿热,与风寒之表,法无害其同也。
\x桂枝麻黄各半汤\x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
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
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
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六铢) 芍药(一两) 麻黄(去节,一两) 生姜(一两) 甘草(炙,一两) 大枣(擘,四枚)
杏仁(去皮尖,二十四个)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
六。
【注】太阳病,得之八九日,有如疟状之寒热。热多寒少者,其人不呕,小便清白,此
里和不受邪,虽为欲自愈;然必审其如疟状寒热,一日二、三度,轻轻而发,诊其脉微
而且缓,则知邪衰正复,表里将和,始为欲愈也。若脉微不缓,正未复也,更恶寒者,邪
未衰也,虽不能自愈,但已为前之汗、吐、下虚其表里,故不可更发汗、更吐、更下也。脉
微恶寒,表里俱虚,面色当白,今色反赤,是犹有表邪怫郁,不能得小汗出宣发阳气,故
面赤身痒,未欲解也,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小汗之以和营卫,自可愈也。
\x桂枝二麻黄一汤\x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
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去节,十六铢) 甘草(一两二铢)
杏仁(去皮尖,十六个) 生姜(一两六铢) 大枣(擘,五枚)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注】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不解,若烦渴者,则表邪已入阳明,白虎汤证也。今
脉虽洪大而不烦渴,则为表邪无在太阳,故与桂枝汤如前法也。若脉不洪大,壮热亦减,
惟寒热如疟,日再发者,虽属轻邪,然终为微寒所持,非汗出必不解也,宜桂枝二麻黄
一汤,小发营卫之汗。不用麻黄桂枝各半汤者,盖因已大汗出,不欲其发营卫汗,欲其
和营卫汗也。
\x桂枝二越婢一汤\x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一两六铢) 芍药(一两) 甘草(炙,一两三铢) 石膏(二十四铢)
麻黄(十六铢) 大枣(擘,五枚) 生姜(切,一两六铢)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再服。本方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各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汤。
【注】桂枝二越婢一汤,即大青龙以杏仁易芍药也,名虽越婢辅桂枝,实则大青龙之
变制也。去杏仁恶其从阳而辛散,用芍药以其走阴而酸收。以此易彼,裁而用之,则主
治不同也。以桂枝二主之,则不发汗,可知越婢一者,乃麻黄石膏二物,不过取其辛凉
之性,佐桂枝二,中和表而清热,则是寓微汗于不发之中,亦可识也。非若大青龙以石
膏佐麻黄而为发汗驱热之重剂也。桂枝二麻黄一汤,治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
而无热多寒少,故不用石膏之凉也。桂枝麻黄各半汤,治如疟状,热多寒少,而不用石
膏更倍麻黄者,以其面有怫郁热色,身有皮肤作痒,是知热不向里而向表,令得小汗以
顺其势,故亦不用石膏之凉里也。桂枝二越婢一汤,治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而用石膏
者,以其表邪寒少,肌里热多,故用石膏之凉,佐麻桂以和营卫,非发营卫也。今人一
见麻桂,不问轻重,亦不问温覆不温覆,取汗不取汗,总不敢用。皆因未究仲景之旨,麻
桂只是营卫之药。若重剂温覆取汗,则为发营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