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暖,春发温疫。(方见伤寒阳证类。)
\x大柴胡汤\x
治春合暖反凉,夏发燥疫。(方同见上。)
\x五苓散\x
治秋合凉反淫雨,冬发湿疫。(方见伤暑类。)
\x五积散\x
治夏合热反寒,秋发寒疫。(方见伤寒阴证类。)
\x柴胡石膏散\x
治时行温疫,壮热恶风,头痛体疼,鼻塞,咽喉干燥,心胸满,寒热往来,痰
涕唾稠粘。
赤芍药(五两) 桑白皮(三两七钱半) 石膏( ) 柴胡(去芦) 干葛(各五两)
升麻(二两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二盏半,生姜三片,淡豉十余粒,煎七分,去滓热服。小儿作三
服。
\x苏合香丸\x
凡入瘟疫家,先令打开门户,以大锅盛水二斗于堂中心,用二十丸煎,其香能散
凡病者各饮一瓦后,医者却入诊视,不致相染。
\x又方\x
入疫家不相染。
雄黄研细水调,以笔浓蘸,涂鼻窍中,与病患同床,亦不相染。初洗面后及临卧时点之。





<目录>卷第二\大方脉杂医科

<篇名>疟

属性:\x战汗四证∶\x
厥阴逆至第七日,脉得微缓微浮,为有脾胃脉也。故知脾气全,不再受克,邪无
否极泰来,营卫将复,水升火降,则寒热作而大汗解矣。
黑奴丸证,服药一丸,但与冷水尽足饮之,须臾当寒,寒竟汗出便瘥。
小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得汤
必蒸
\x调胃承气汤证云∶\x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先必振栗,汗出而解。
\x急下两证∶\x
少阴主肾,系舌本。伤寒热气入于脏,流于少阴之经,肾汁干,咽路焦。故口燥
咽干而渴,宜急下之。非若阳明证宜下而可缓也。虽然阳明宜缓,而有一证,发热汗多
者,

\x伤寒伤风误下成痞∶\x
伤寒伤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
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

\x三阴可汗∶\x
阴病不当发汗,发汗即动经。然太阴脉浮,少阴病发热,亦须微微出汗,但不可
太阴脉浮者,宜桂枝汤。少阴发热脉沉,宜麻黄细辛附子汤。少阴二三日,常见少
阳证者,宜麻黄甘草附子汤,微发汗。皆阴证表药也。
\x瘥后昏沉∶\x
伤寒瘥后十数日,或半月二十日,终不惺惺,常昏沉似失精神,言语错谬,又无
医或作鬼祟,或作风疾,多般治之不瘥。或朝夕潮热颊赤,或有寒热似疟。皆缘发汗
余毒在心胞络间所致也。知母麻黄汤主之。
\x饮酒复剧∶\x
伤寒时疾,三日已汗解,因饮酒复剧,苦烦闷,干呕口燥,呻吟错语,不得卧。
毒汤主之。
\x循衣摸床∶\x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以上,至十余日,日晡即发热,不恶寒,
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若微者,但发热谵
承气汤主之者,一服,利则止后服。脉弦则生,脉涩者死。
\x伤寒别名∶\x
清便自调、自可,谓大小便如常也。大便秘而坚则曰硬。小便不利,小便少。下
皆谓水谷不分。得大便曰更衣。大便坚,小便利,曰脾约。下利曰飧泄。肠僻谓痔
利曰鸭溏,热而利曰肠垢。转失气谓气转而乡,时时失下,即后分泄气,盖肠中有
伤气,大下伤血,或火邪逼迫惊狂,或尺寸脉紧而反有汗,或发汗后汗不止,曰漏风。或阴
病本无汗而反有汗,或其脉浮迟微弱不能作汗,皆曰亡阳。吐、汗、下、温针以后,其病不
解,曰坏病,曰何逆。瘥后更发热曰遗热。脉相克贼曰负。两手无脉曰双伏,一手无脉曰单
伏。左关脉曰人迎,右关脉曰气口,足趺上动脉曰冲阳,足后跟上陷中动脉曰太溪。妇人乳
头直下近腹处曰期门。脐下一寸半曰气海,二寸曰丹田,三寸曰关元。玄府即汗空也。脐间
动气曰奔豚。筋惕肉动曰 。中暑曰中 。妄发湿温汗曰重 。渴欲饮水,水入即吐,曰水
逆。心下停水怔忪,身无大热,头额微汗,曰水结胸。干呕曰 ,咳逆曰哕。目中不了了,
谓不明了也。睛不和,谓不和平如常也。三月至夏方发病曰晚发。
\x伤寒戒忌∶\x
伤寒新瘥后,但少吃糜粥,常令稍饥,不得饱食,反此则复。不得早起,不得梳
不得多言,不得劳心费力,反此则复。瘥后百日内,气体未得平复,犯房室者死。
狗肉肥鱼油腻诸骨汁,及咸藏 脯油饼面,病再发。
\x临治警省∶\x
伤寒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