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77-高注金匮要略-第92页

滞阻血。故恶露不尽。结于少腹而坚满者也。夫 不大便。则下干者上吸精华。故烦躁。又不大便。则内实者外托经脉。故发热也。但犹不敢径下。又须切脉微 实。是内结气聚之诊。再倍发热。是内结愈久愈热之候。日晡烦躁。是手足阳明火炎官旺之乡。不食是肠胃 实而莫容之应。食则谵语。津液既干。又因食而塞其神气转舒之位也。日为阳。主腑。夜为阴。主脏。病在手足 阳明。属胃与大肠之腑。故日甚。与阴脏无关。故至夜则愈也。据种种之脉症。而以大承下之。岂过举哉。热在 里。缴前无太阳症一句。结在膀胱。缴前少腹坚满两句。盖谓此为在里之热外蒸。故太阳无风寒而亦发表 热。此为因热实而恶露之瘀血结在膀胱之后。故少腹坚满。统属下症也。结在膀胱。勿泥作膀胱之内。盖 指膀胱之后隔壁也。夫两肠通于大便。其路在后。膀胱浮居少腹。其位在前。产后之血。系胞门子户间。荫子 之润余者。子落而血无所归。故从二肠及膀胱之中道。即产路而下为恶露耳。恶露结于少腹。因大肠在膀 胱之微下处。大肠热实。热则滞其行血之气。实则挤其行血之窍。而兜住其瘀血。却在膀胱之后。而与膀胱 平对。然又不可名状。故借膀胱为外层之尺寸耳。明者察之。钱塘李氏旧注。牵扯伤寒论文以为妄解。未 梦见在。
产后风。续续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汤症续在耳。可与阳旦汤。
产后多汗中风。致成 病者常也。然亦有平日津液不甚虚。故但病风而不成 者。数十日不解。即下文头 痛恶寒。及有热汗出等候。阳旦之本症也。心下闷干呕。胃气虚寒痞塞之应。阳旦之兼症也。言虽隔数十日 之久。风因尚在。仍可与阳旦汤。名义解见伤寒论。但有心下闷。及干呕之兼症。当于原汤加姜半为合。曰可 与阳旦。以文例推之。其减半之轻剂。以薄发之耶。观于数十日不解。犹与此汤。则初续风。及续风而病 者。
俱不外此汤可见矣。
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x竹叶汤方\x 竹叶(一把)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炮) 桂枝(一两) 葛根(三两) 防风(一两) 桔梗 (一两) 甘草(一两) 生姜(五两) 大枣(十五枚)
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覆使汗出。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煎药。扬去 沫。呕者。加半夏半升洗。
此条之中风。与前条不同。前条为风邪单在太阳经表。其阳明胃腑。虽自虚寒。而风邪未经传入之候。故主 阳旦本汤。以解太阳之风。而愚谓加姜半以温降之。而闷呕并愈者是也。此条之中风。因其人之阳气。本自 虚寒。故风从太阳中入。即乘虚而传阳明之经腑。且聚有水气在胃。而太阳尚未罢之候也。太阳未罢。故头 痛不止。胃腑受阳邪而化虚热。面为阳明之应。故正赤。水气聚于胃而上熏。肺性恶湿而其窍不利。故喘。两 阳之邪。以阳虚而不推之出表。故发热也。诸症会心了了。则汤意之一丝不紊者自见矣。本汤中之葛根、桂 枝、甘草、姜枣。即阳明经之葛根汤。葛根汤意。原所以借胃中之水气。行为解肌之汗。而不伤胃液者。故以之 为主。胃中属虚热。非苦寒所宜。故但君清凉之竹叶。以轻散之。阳气虚寒。不能送邪出表。故两用参、附以温 补之。风邪水气。两相怫郁。故加桔梗、以开提之。产后既虚。又温覆以取汗。恐去风而复为风所袭。故加防风、
以固密之。颈项强者。为阳气之柔者不能养筋。故易大附子而助其兼力也。其曰用者。盖以大附换本方之 小者。而非另加之谓。扬去沫者。附性上行。而沫尤甚。扬之去沫。欲乱其上行之性。而并防其助面赤而致呕 也。半夏降逆。故于呕者加之。首条明列产妇三病。郁冒便难。已详二条六条。至七八两条。明言中风而全 不及 。以 病之症治。详本门故耶。
妇人乳中虚。烦乱咳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
\x竹皮大丸方\x 生竹茹(二分) 白薇(一分) 桂枝(一分) 石膏(二分) 甘草(七分)
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
妇人乳。谓当儿乳食时也。中虚。指胃脘中之阴津阳气而言。乳从胃腑之阴津。上浮脘中之络脉。而注于乳 房者。吸乳则精汁奔赴之。而阳热独盛。故脘中一时枯涩而烦乱。又吸乳则膈气亦虚。而下气乘之。故咳逆 也。此非新产之症。亦非产后之重症。凡阳气素盛之妇人。产后二三月。及岁余中。常有之候。但于儿乳时。每 当奶阵经流。心中如焦渴而慌慌者。即其初候也。以甘寒辛凉之味。济阴以抑阳。则安中而烦乱可除。以辛 温甘平之品。补上以御下。则益气而咳逆可止。此竹皮大丸之所以独任也。尝观竹生干山。贯四时而青翠 不衰。薇根长细。历久远而柔软可屈。则其自多精汁。而善滋阳液者可见。又何止甘寒苦寒。而仅能降气伏 热耶。与辛凉之石膏为偶。则微雨轻风。滋干解热。而得清和之化矣。非安中而何。桂枝辛温。而具生阳之性。
得甘浮之甘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