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57-金针秘传-第47页

唐何若愚。谓三焦是阳气之父,心包络是阴气之母,二经尊重,不 系五行所摄,主受纳十经气血养育,故只言十经阴阳二脉,逐日各注井荥俞经合,各五时,晨毕。每日遇阳 干合处,注于三焦,遇阴干合处,注于包络,此二经亦各注井荥俞经合五穴,阳干注府,阴干注藏。如 甲日甲戌时,胆气初出为井,乙日乙酉时,肝出穴为井云云,其 说甚长。盖谓左转从子,能外行诸阳,右转从午,能内行诸阴,其说于经亦有据乎?曰∶此皆臆说。《内 经》、《难经》所不载,不惟悖其经旨,而所说亦自相矛盾者多矣。彼谓阳日阳时阳经穴开,故甲子日甲戌 时甲胆窍阴井开,此固然矣。丙子时属于乙丑日辰,乃阴日阳时也,而谓丙小肠前谷荥穴开,其与阳日阳 时之说,合乎否乎?举此一端,其余可推类而知,其自相矛盾不待言矣。经言荣卫之气,五十度大会于手太 阴。终古不改其常度,此谓阳日气先血后,阴日血先气后,其乱经旨也大矣,岂可为法于天下后世哉!
或曰∶针灸家动谓各有秘法,不轻示人,信乎?曰∶传世所传十四法、十六法,如青龙摆尾云云,可谓已 尽之矣。舍此谓更有神秘,吾未之信也。况此等法,证之于经,则有悖于经,质之于理,则有违于理,彼以 为神,我以为诡,彼以为秘,我以为妄。此编虽亦罗列诸法于前,因既为世俗之所通行,固不可不知 其法。且外间所传者,往往名是而实非,予故为之考证其说,归于至当,免其以讹传讹,且可与《内》、
《难》诸法,考究异同,俾能实验于针下。如果精研经旨,深明古法,则于近世之所谓秘密,虽全弃 而不可用也。
或曰∶诸家针科书所载,某穴针几分,留几呼,灸几壮,出于经欤否欤?曰∶此多出于后世,于经 并无考也。经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浅深不得,反为大贼。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古人治法,惟视 病之浮沉,而为刺之浅深,岂以定穴分寸为拘哉!又谓某穴宜留几呼,悻理尤甚。经曰∶刺实须其虚者,
留针,阴气隆至(针下寒),乃去针也。经气已至,慎守勿失。
又曰∶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 针。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岂留 呼而可为定准耶?经又云∶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不以息之多数而便去针。是古人用针,惟以气至为期,而 不以呼之多少为候。若根据留呼之说,气至则可,气若不至,亦根据呼数而去针,徒使破皮损肉,有 何益于病哉。故曰∶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甚而 ,致气则生为痈疽也。
又谓某穴宜灸几壮,亦非至言,惟当视其穴俞肉之浓薄,病之轻重,而为灸之多少大小则可耳,不必守其成 规。所言某穴针几分,灸几壮,谓病宜针某穴,则宜入几分,病宜灸某穴,则宜灸几壮。针则不灸,
灸则不针。不知其说者,既针复灸,既灸复针,为害不浅。
或曰∶《内经》明言足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甚热壮。刺此者,不深不散,不留不 泻也。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
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
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此皆古 法也。如先生所说,则经中所论,并皆非欤?曰∶此古人特论其理之常如此耳。凡用刺法,自有所宜,初不必 以是为拘也。经曰∶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 邪气反沉而病益。又曰∶少长小大肥瘦,以心撩之。又曰∶其可为度量者,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也。若 夫瘠瘦而形肉脱者,恶可以度量刺乎?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 而为之真者是也。
或曰∶近世针法,刺左边之穴,将针右拈而气上行,将针左拈而气下行,刺右边则反之。欲补先呼后吸,
欲泻先吸后呼,其法亦可师欤?曰∶经络周于人身,无有左右上下之别。今针左右不同如此,将谓左之经络,
与右之上下两不相同耶?经曰∶刺不知经络之往来,血气之流行,不足以为工。此亦可谓不知经络之往来矣。
或问近世补泻之法,男用大指进前左转,呼之为补,退后右转,吸之为泻,提针为热,插针为寒;女用 大指退后右转,吸之为补,进前左转,呼之为泻,插针为热,提针为寒,午前如此,午后反之。其法是耶非 耶?曰∶经云∶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此论一 年阴阳之升降也,即此一日阴阳之升降,午前阳升阴降,午后阴升阳降,无分于男女也。考之《内》、《
难》,男女脏腑经络穴俞血气昼夜周流,无不同。今言午前午后,男女补泻颠倒错乱如此,悖经旨也甚矣。
故曰∶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也。又曰∶刺实须其虚者,针下寒也,刺虚须其实者,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