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57-金针秘传-第11页

易行也。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谓跗之者,举膝分易见也。巨虚者,跷足 独陷 者。下廉者,陷下者也。帝曰∶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岐伯 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人 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 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 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
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人阴阳脉血气应地,人肝目应之九。九窍三百六十 五。人一以观动静,天二以候五色,七星应之,以候发毋泽。五音一以候宫、商、角、征、羽,六律有 余不足应之。二地一以候高下、有余。九野一节,俞应之,以候闭节。三人变一、分人候齿,泄多血少,十 分角之。变五分以候缓急,六分不足,三分寒关节。第九分四时,人寒温燥湿,四时 一应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
<目录>二、医经录要<篇名>(十三)《难经》录要属性:六十二难曰∶藏井荥有五,府独有六者,何谓也?然∶府者,阳也。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俞,名曰 原。所以府有六者,亦与三焦共一气也。
共一气,谓亦行于诸阳,非谓其气皆出于三焦也。
六十三难曰∶《十变》言,五脏六腑荥合,皆以井为始者,何也?然∶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
诸行喘息, 飞蠕动,当生之物,莫不以春生。故岁数始于春,日数始于甲,故以井为始也。
《灵·本输》篇∶脏之井皆属木,腑之井皆属金。此言脏腑之井皆属木,越人或另有所本。《难经》有 与《内经》互异之处,皆注明于每难之后,以俟考订。
六十四难曰∶《十变》又言,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
阴合水,阳合土。阴阳皆不同,其意何也?然∶是刚柔之事也。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庚,庚者,乙之刚 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余皆仿此。
后半言阴阳配合之道,义颇精当。
六十五难曰∶经言所出为井,所入为合,其法奈何?然∶所出为井,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故言 所出为井也。所入为合,合者,北方冬也,阳气入藏,故言所入为合也。
六十六难曰∶经言肺之原,出于太渊;心之原,出于大陵;肝之原,出于太冲;脾之原,出于大白;肾 之原,出于太溪;少阴之原,出于兑骨;胆之原,出于丘墟,胃之原,出于冲阳;三焦之原,出于阳池;膀胱 之原,出于京骨;大肠之原,出于合谷;小肠之原,出于腕骨。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何也?然∶五脏俞者,
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三焦所行之俞为原者,何也?然∶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 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灵·本输》篇∶心出于中冲,为井木云云,乃以手厥阴包络之穴,为心所出入之处。因心为人身之 主,精神所舍,其脏坚固,邪弗能客,故邪在心者,皆在包络。故以大陵为心之原。然《甲乙经》以少冲为 心之井云云,是以心经,仍以本经之穴为井荥俞经合,实两经之所无。此以兑骨为少阴之原,或即甲乙之所本。
六十七难曰∶五脏募皆在阴,而俞皆在阳者,何谓也?然∶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也。
六十八难曰,五脏六腑,皆有井荥俞经合,皆何所主?然∶经言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 经,所入为合。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 而泄。此五脏六腑井荥俞经合所主病也。
六十九难曰∶经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何谓也?然∶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
当先补之,然后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
《内经》补泻之法,或取本经,或取他经,或先泻后补,或先补后泻,或取一 经,或取三四经,其法不一。若概以补母泻子为定法,则未必然也。
七十难曰∶春夏刺浅,秋冬刺深者,何谓也?然∶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 冬者,阴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者,何谓也?然∶春夏温,必致一 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初内针,浅而浮之至 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
七十一难曰∶经言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何谓也?然∶针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以左手摄按 所针荥俞之处,气散乃内针。是谓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