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55-金匮要略浅注-第52页

沉则生冷。
温之则浮热自收。养之则虚冷自化。若热以寒治。寒以热治。则真气愈虚。寒热内贼。
而其病愈甚矣。
(上言胃气无余。变为胃反。今且由胃而推言及脾乎。盖胃者阳也。脾者阴也。)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胃之阳)虚。涩则(为阴虚而)伤(在)脾。脾伤则(胃中所纳之 谷。而)不(能消)磨。(化为糟粕而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不下行 而上出。)名曰胃反。(若)脉和缓。其土气尚未败也。倘若邪甚而紧(液竭)而 涩。其病难治。
此承上节胃气无余。变为胃反。而推言其病之并在于脾也。
病患欲吐者。(病势在上。)不可(强)下之。
哕(虽在上。)而腹满。(却不在上。是病在下而气溢于上也。当)视其(二阴之在 )前(在)后。知何部不利。(以药)利之(而)愈。
此二节。言病势之欲上欲下。宜顺其势而利导之也。哕病应归橘皮竹茹汤节中。此 特举之。与上节为一上一下之对子。非错简也。
(胸为阳位。呕为阴邪。使胸中阳气足以御邪。则不呕。即呕而胸亦不满。若)呕 而胸满者。(是阳不治。而阴乘之也。以)吴茱萸汤主之。
此言浊阴居阳位。呕而胸满也。
\x吴茱萸汤方\x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有声无物。谓之)干呕(无物则所)吐(者尽是)涎沫。(更兼)头痛者。(是寒 气从经上攻于头也。以)吴茱萸汤主之。(温补以驱浊阴。又以折逆冲之势也。)
此承上节而补出吐涎沫头痛。以明此证用此汤之的对也。
李氏云、太阴少阴从足至胸。俱不上头。二经并无头痛证。厥阴经上出额。与督脉 会于巅。故呕吐涎沫者。里寒也。头痛。寒气从经脉上攻也。不用桂附用吴茱萸者。以 其入厥阴经故耳。余皆温补散寒之药。(阳不下交而上逆。则)呕(阴不上交)而(独 走。则)肠鸣。(其升降失常。无非由于)心下痞(所致)者。(以)半夏泻心汤主之。
此为呕证中有痞而肠鸣者。出其方也。此虽三焦俱病。而中气为上下之枢。但治其 中。而上呕下鸣之证俱愈也。
\x半夏泻心汤方\x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各三两炙) 黄连(一两) 大枣(
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干呕。胃气逆也。若下利清谷。乃肠中寒也。今)干呕而(下)利(浊粘)者。
(是肠中热也。可知呕为热逆之呕。利为挟热之利。以)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此言热邪入里作利。而复上行而为呕也。与伤寒论大同小异。
\x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x 黄芩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芍药(一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 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有声有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诸呕吐(有寒有热。食入即吐。热也。朝食暮吐。
寒也。而此则非寒非热。但觉痰凝于中。食)谷不得下(咽)者。(以)小半夏汤 主之。(祛停饮。散气结。降逆安胃。自效。)
此为呕吐而谷不得下者。而出其总治之方也。
\x小半夏汤方\x(见痰饮)
呕吐。而(饮)病在(于)膈上。(饮亦随呕吐而去。故呕吐之)后思水者(知其病已)
解。急(以水少少)与之。(以滋其燥。若未曾呕吐。而先)思水者。(为宿有支饮。
阻其正津而作渴。渴而多饮。则旧饮未去。新饮复生。法宜崇土以逐水。以)猪苓散主 之。
此遥承第二节之意而重申之。并出其方治也。
\x猪苓散方\x 猪苓 茯苓 白术(各等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呕而心烦心中懊 。内热之呕也。今)呕而脉弱。(正气虚也。)小便复利。(中 寒盛也。)身有微热。见厥者。(正虚邪盛。而阻格其升降之机也。此为表里阴阳之气。
不相顺接。故为)难治。(以)四逆汤主之。
此为虚寒而呕者。出其方治也。阴邪逆则为呕。阳虚而不能摄阴。则小便利。真阴 伤而真阳越。则身有 微热。虚阳又不能布护周身。而见厥脉弱者。此表里阴阳气血俱虚之危候也。此症虚实 并见。治之当求其本矣。
\x四逆汤方\x 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两半) 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 两。
(四逆汤。为少阴之专剂。所以救阴枢之折也。然少阴为阴枢。少阳为阳枢。病主 呕。今)呕而(不厥。)发热(不微)者。(是少阳相火之病也。以)小柴胡 汤主之。
此与上节。为一阴一阳之对子。少阴厥而热微。宜回其始绝之阳。少阳不厥而发热。
宜清其游行之火。
\x小柴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