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后条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四两发其汗。妄下之。
因致此逆。盖逆则真阳自上越。阴自下脱。其额上汗出微喘者。阳之越。小便利 与下利不止者。阴之脱也。阴阳离决。必死之兆也。自此而推之。下之虽额上汗 出微喘。若大小便不利者。是阴气不退。而阳之根犹在也。下之虽大小便利。若 额上无汗出与喘。是阳气不越。而阴之根犹在也。则非离决。可以随其虚而救 之。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 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 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衍义〕按伤寒论注是条。曰。值天阴雨不止。明其湿胜也。内经曰。阳受风寒。阴受 湿气。又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风湿相搏。则风在外而湿 在内。汗大出者。其气暴。暴则外邪出而里邪不能出。故风去而湿在。汗微微而 出者。其气缓。缓则内外之邪皆出。故风湿俱去也。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 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脉经云病患喘而无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三字)
〔衍义〕按伤寒论是条。注曰。病有浅深。症有内外。此则湿气浅者也。何以言之。湿 家不云关节烦疼。而云身上疼痛。是湿气不流关节。而外客肌表也。不云发热 身似熏黄。复云发热面黄而喘。是湿不干于脾。而薄于上焦也。阴受湿气。则湿 邪为深。今头痛鼻塞而烦。是湿邪客于阳而不客于阴也。湿家之脉沉细。为湿 内流。今脉大者。是湿不内流而在表也。又以自能饮食。胸腹别无满痞。为腹中 和无病。知其湿气微。但内药鼻中。以宣通头中寒湿。是注其理明且尽矣。若夫 脉经之无身上疼痛十三字。岂无其说乎。头痛鼻塞。其痛在头。身上疼痛发热。
其病在经脉。内药鼻中者。为去头中寒湿。故减十三字尔。然则三阳经皆上于 头。太阳与阳明。俱到鼻 。今头上寒湿。而鼻为之塞也。则二经脉皆不通。郁而 发热。身无疼痛。内药鼻中。头上之湿散。则二阳之经脉行。而病可尽愈矣。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慎不可以火攻之。
\x麻黄加术汤方\x 麻黄(二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衍义〕此为气湿之邪。盖邪者湿与寒合。故令人身疼。大法。表实成热。则可发汗。
无热是阳气尚微。汗之恐虚其表。今是症虽不云发热。而烦已生。烦由热也。所 以服药不敢大发其汗。且湿亦非暴汗可散。故用麻黄汤治寒。加术去湿。使其 微汗尔。然湿邪在表者。惟可汗之。不可火攻。火攻则增其热。必有发痉之变。所以戒人慎之。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水所 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x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x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衍义〕按伤寒论注曰。身尽疼痛。湿也。发热日晡所剧者。风也。若汗出当风而得 之者。则先客热而后感风。若久伤取冷得之者。则先伤风而后中湿。注文若是。
其谓日晡所剧为风者。则义未了。予按内经太阴阳明论曰。太阴阳明为表里。
脾胃脉也。外合肌肉。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所以风湿客之。则一身肌内尽痛。
夫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属少阳。日中阳气隆。属太阳。日西气门内 闭。属阳明。是故阳明之气。主乎申酉。所以日晡所剧也。方用麻黄治寒湿取汗 为主。杏仁利气。薏苡仁除风热湿痹为臣。甘草和脾胃解肌肉为使。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 汤主之。
\x防己黄 汤方\x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五分) 黄 (一两一分去芦)
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 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 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
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微汗瘥。
〔衍义〕此症风湿。皆从表受之。其病在外。故脉浮汗出。凡身重有肌肉痿而重者。
有骨痿而重者。此之身重。乃风湿在表。故不作疼。虚其卫气而湿着为身重。由 是以黄 实卫。甘草佐之。防己去湿。白术佐之。然则风湿二邪。独无散风之药 何耶。盖汗多知其风已不留。以表虚而风出入乎其间。因之恶风尔。惟实其卫。
正气壮则风自退。此不治而治者也。若其有喘者。湿中兼寒也。则加麻黄以散 之。若风内应肝木。伤其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