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独详,分十二经见证,以荣卫为纲领,以气血分阴阳,而察外 感、内伤之偏盛。若其人阳盛则发热,阴甚则恶寒。以膜原居表里之界,入于卫气所行之度 数,互相争拒,则寒热往来;其少阳为半表半 里之枢,与膜原接壤,外象似乎疟由少阳为传舍,庸俗遂拘执小柴胡汤为治疟专方,其不思 之甚矣。仲景《金匮》云∶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以中土有邪,木易顺乘故也。
夫疟有寒温、瘅牡、虚实之分,其作止有定时。邪浅一日一作,或间日、或三日一作者,谓之 阴疟,因邪在阴分,留连难愈。大抵治疟之法,调和荣卫,毋使阴阳偏盛,酌用寒温之方,以 平调之。然必辨其感、伤、虚、实之因,审其宜汗、下、消、补之剂。如邪伏于阴,用升清之药 提之出阳,自无坚结之患。大法已备,细心揣度,则思过半矣。
至于咳嗽之因,不外寒、热、虚、实之邪,挟风邪袭于肺、胃。肺、胃之邪上乾清道,则咳 嗽作矣。《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又云∶聚于肺,关于胃也。盖肺为清肃之脏,不容丝 毫外邪,干之则咳嗽、气逆,甚则喘息、失音,延成痨瘵,不治者多矣。余治外感寒邪,每用 小青龙汤减其分量,如麻黄、干姜各一钱,细辛五分,制半夏钱半,五味子四分,炒芍一钱,
甘草五分,桂枝六分后入,并随症加减,如热甚加杏仁、石膏,去干姜、桂枝,莫不应手取 效。如风热甚者,麻、杏、石膏、甘草、海石、枇杷叶等,亦多取效。斯皆余之心法,随笔记之,
以期后进得其指归云。
澜按∶咳嗽一症,《内经》言之详矣。六淫外邪,风寒最多,先生用小青龙汤治寒嗽,系 实验心得。至疟疾,因寒热往来为少阳见证,世医不明,往往拘执小柴胡汤为主方,随症加 减,与《内经》、《金匮》分寒、热、虚、实、瘅、牡等名,大相迳庭。先生阐明其误,以济人为怀,
不啻大声疾呼,以启后学之悟焉。
<目录>卷一<篇名>中风肿胀辨属性:经云∶风气善行而数变,又为百病之长也。亦随人身之盛衰为转移,假如西北地土凛 烈,人体刚劲,外风骤入,卒然倒仆,昏不知人,口眼 斜,频吐涎沫,有真中、类中之分 别,中脏、中腑、中经、中血脉之殊证,有闭、脱之异。药用开固之法,如用小续命汤开其卫 气,以参附、 附汤固其荣气,他如侯氏黑散、风引汤,皆填窍以息风之治也。迨李东垣谓元 气虚弱,骤然卒倒无知;刘河间以风乘火势,火藉风威,其人亦卒然仆倒昏厥;朱丹溪以东 南气温多湿,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忽然神昏搐搦,口眼歪僻等候现矣。由是观之,三子 之言中风,言其因也,名之曰类中风;仲景、《外台》言中风,言其本也,即真中风也。近世 类中风多,真中风罕见也。市医不知,一见动摇之状,不辨正虚、痰火之因,辄用散风逐邪 之方,枢纽离脱,则命亦随之而倾矣。
至于肿胀一症,因阳气衰败而成,治宜大培元阳,温中扶气,则水自行而肿胀除矣。盖 人身之卫气,周护一身之表,犹天包地之义,肌肤之温柔、坚密,皆本乎此。若卫受邪伏于 内,阴反居于外,水从阴化则成肤肿,中阳气遏则生 胀,治宜温发阳气,以逐阴邪,是为 探本之治也。余恒见庸工每用行水利湿之剂,如五苓、舟车等方,初获小效,久则病加,肿盛 胀增,甚至背平脐突,阴 阳位,为喘为阻,则大命倾矣。余目睹其症已危,心欲拯之,而势 难挽也。特将致病之源、理,不惮烦而辨之,以作后进之殷鉴也可。
澜按∶古人论中风,论其本也;后世言中风,言其因也。治有开邪、固正之法,息风、涤 痰、扶本之方,精审明辨,大法备矣。他如肿胀有虚、实之异,《内经》言之详尽,《金匮》分之 明晰,奈何市医不明,妄执治标渗利以误人。先生目睹其害,不惮烦而辨正之,济世利人之 苦心,昭然若揭矣。
<目录>卷一<篇名>虚劳说属性:经云∶虚者补之,劳者温之。古人以阴虚、阳虚为纲领,于是以八味治阳虚,六味疗阴 虚,致温补之风满天下。又遇高谈五行者出,创立新方,百病皆从虚治,以成议药不议病之 世界矣。夫扁鹊云∶一损肺,二损心,三损脾,过于脾则不可治矣,是上损之因也;盖下损之 由,以一损肾,二损肝,三损胃,过于胃则不可治也。《金匮》云∶极虚者为劳,调以甘药,如复 脉汤、小建中汤之类是也。又云∶肌肤甲错,内有干血,以大黄 虫丸主之。由是观之,《金 匮》治虚劳,以虚、实分治,而用方以攻补兼施,当补则补,应攻则攻,不拘一格,往往有桴 鼓之应也。然而咳嗽、骨蒸、吐血、食减、咽疮等症,当审其所因,于初候之时,分虚实而药 之,亦可转危为安,几微于反掌间矣。若用近人方法,温补横于胸中,养痈为害,百难一治。
呜呼!是非虚劳之不可治,而为温补误投之不能挽也。余每治骨蒸劳极、肌肤甲错者,用大 黄虫丸法,出入加减,攻其宿瘀,廓清积血,应手取效。惟有曾服腻补者,如油入面,病根 深痼,延宕日久者,正气已伤,百难救一。况世人不知保惜其身,自恃药石为补助,乐于温补 而恶于攻逐,犹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