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螈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注】发热不渴,恶寒者,太阳证也。发热而渴,不恶寒者,阳明证也。今太阳病始得之,不俟寒邪变热,
转属阳明,而即热渴不恶寒者,知非太阳伤寒,乃太阳温病也。由于膏粱之人冬不藏精,辛苦之人冬伤于寒,
内阴已亏,外阳被郁,周身经络,早成温化,所以至春一遇外邪,即从内应。感寒邪者,则无汗,名曰温病,
当以河间法用水解散,审其表里以解之。水解散,即天水六一散、防风通圣之合剂也。感风邪者,则有汗,名 曰风温,当以水解散减麻黄,加桂枝,倍石膏,令微似汗以和之。若大发其汗,则益助蕴热,必令身热如火灼 也。盖风温为病,乃风邪外盛于表,故阴阳六脉俱浮。热邪内壅于胸,故多眠睡,鼻息鼾也。风邪伤卫,表气 不固,故自汗出,壮热伤气,故身重倦,声微语难出也。若被下者,则愈夺阴液,故水泉竭而小便不利也。太 阳腑气将绝,故目直视也。少阴藏气不固,故遗失溲也。若被火者,则以火益火而阳气熏灼,将欲发黄,故微 发黄也;剧者热极生风,故如惊痫时螈 也。微黄,病深色渐加黑,故若火熏之也。温病、热病不恶寒者,表 热也;口渴引饮者,里热也。表热无寒,故不宜汗;里热无实,故不宜下。表里俱热,尤不宜火。曰一逆者,
若汗、若下、若火也;再逆者,汗而复下,下而复火也。一逆已令阴竭,尚可延引时日;再逆则阴立亡,故曰 促命期也。伤寒者,伤冬月之正寒也。温病、热病者,伤三时之暴寒也。非时暴寒乃异气也,以其兼令气而为 病也,故春兼风温,即以风温名之;夏兼暑热,即以暑热名之。世人通名曰伤寒,又名曰时气。医工见其传变 六经,表里情状皆同,故同乎一治也。其温病、热病无汗者,宜大青龙汤;时无汗、时有汗者,宜桂枝二越婢 一汤;有汗者,宜桂枝合白虎汤。内热者,防风通圣散,表实者,倍麻黄;里实者,倍大黄。量其病之轻重,
药之多少而解之,三日之前,未有不愈者。其有外感邪重,内早伤阴,已经汗下而不愈者,则当审其表里,随 其传变所见之证,治之可也。此法惟西、北二方四时皆可行之,无不随手取效。若江淮间地偏暖处,冬月初春 乃可用之。若春末秋前,即脉证允合,当用麻、桂、青龙等汤者,亦必轻而减之,随证消息,适可即止,慎不 可过,过则反致变逆。经所谓同病异治者,此之谓也。
【集注】程知曰∶温病热自内出,故发热而渴,不恶寒。风温内外交热,加之自汗,故有身重多眠诸证,
有轻重死生之分。医者当以有汗、无汗为辨别之大要,亦即以可汗、不可汗为救治之微权。又曰∶仲景之青龙、
白虎神矣!得此意而推展之,可以应用于不穷。盖温病宜于发散中重加清凉,风温不可于清凉中重加发散也。
程应旄曰∶太阳初得之一日,即发热而渴,不恶寒者,因邪气早已内蓄,其外感于太阳,特其发端耳。其 内蓄之热,固非一朝一夕矣。盖自冬不藏精而伤于寒时,肾阴已亏,一交春阳发动,即病未发,而周身经络 已莫非阳盛阴虚之气所布 。所云至春发为温病者,盖自其胚胎受之也。
<目录>卷十三<篇名>辨痉湿病脉证并治篇属性:经云∶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又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论曰∶太阳病,发汗太多,因成痉。夫六气皆 足以致痉,不专在湿也;六经皆有痉证,亦不专在太阳一经也。盖身以后,属太阳,凡头项强急,项背KT KT ,
脊强反张,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如结,皆太阳痉也。身以前属阳明,头面动摇,口噤齿 ,缺盆纽痛,脚 挛急,皆阳明痉也。身之侧属少阳,口眼 邪,手足牵引,两胁拘急,半身不遂,皆少阳痉也。至若腹内拘急,
因吐利后而四肢挛急者,未尝非太阴痉也。恶寒蜷卧,尻以代踵,脊以代头,俯而不能仰者,未尝非少阴痉也。
睾丸上升,宗筋下注,少腹里急,阴中拘挛,膝胫拘急者,未尝非厥阴痉也。大抵痉以状名,而痉因筋急,故 凡六经筋病,皆得以痉称之。其因于风寒者,必发热恶寒而无汗,其脉浮紧,其状身强直而口噤,即经所云∶ 诸病强直,皆属于风者也。其势劲急,故名曰刚痉。其因于风湿者,发热汗出,不恶寒,其脉浮缓,其状项强 KTKT ,而身不强直,即经所云∶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者也。其势濡弱,故名曰柔痉。若夫因误汗亡阳,津 竭无以养筋而致痉者,即本论所云∶太阳病,发汗太多而成痉,又非因湿因风,而却因燥者也。盖痉之始,本 非正病,多杂于他病之中,如妇人之脱血,跌扑之破伤,俱能致痉。今见患此者,悉指为风,殊非确论。学人 当于证中审察风、寒、湿、燥、内外、虚实之因,分别施治,庶不致误,慎勿概指为风也。
伤寒所致太阳病,痉、湿、 ,此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
【按】“伤寒所致”四字,甚无所谓,衍文也。
【注】伤寒,太阳经中之一病,非谓太阳经惟病伤寒也。盖以六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