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柏。寒加台乌药艾叶砂仁。以上所论。虽 未尽带浊之治。然已得法门。学人推而广之。遇热证则硝黄甘遂。未必非宜。遇寒证则参术 附。尤所必 用。以及寒热错杂。皆可随证制方。有纸笔不能尽传者。在医师之自悟也。
崩漏者。非经期而下血之谓也。少者名曰漏下。多则名为血崩。行经而去血过多。如水之流不能止者。亦 是血崩。古名崩中。谓血乃中州脾土所统摄。脾不摄血。是以崩溃。名曰崩中。示人治崩。必治中州也。月经 名曰信水。以五行惟土主信。土旺则月水有信。土虚则失信而漏下。甚则崩中矣。治法总以治脾为主。或 劳倦伤脾。或思虑饥饱伤脾。脾虚不摄。宜用归脾汤。加艾叶阿胶灶心土。大虚者。宜十全大补汤。加阿胶 续断升麻炮姜枣仁山萸肉。再用鱼肚鹿角霜莲米姜盐炖食。以调养之。黄 糯米当归煎服。亦大补气 血。六君子养荣汤。炙甘草汤。皆脾经补益之药。可以加减用之。凡是崩中。此为正治。又有治肝以治脾之 贼者。肝经怒火妄动。木郁克土。火扰而血不宁。其人善怒头痛。口苦目眩。胁腹胀满。六脉弦数。与脾经虚 寒之证。显有不同。宜归脾汤。加丹皮栀子柴胡白芍麦冬五味子。补脾土。清肝火。两面俱到。或用丹栀逍 遥散。加牡蛎阿胶蒲黄。
谨按。带漏虽是水病。而亦有夹瘀血者。以血阻气滞。因生带浊。小调经汤。随寒热加减治之。崩中虽是血 病。而实则因气虚也。气下陷。则水随而泻。水为血之倡。气行则水行。水行则血行。宜服补气之药。以升其 水。水升则血升矣。补中益气治之。
合崩带观之。一是水病。一是血病。女子男子。皆有血与水之病。宜通观之。
<目录>卷四<篇名>产血属性:妇人胎中。有血衣以裹儿。血衣之下。又有水衣以衬垫之。将产则胎水先破。水衣先下。然后血衣破而儿 生。儿生之后。血衣乃下。世谓水衣垫胎。水衣既行。则其胎颠坠。是以儿出。此乃着迹之论。未得其所以然 也。夫胎产之事。乃关气化。岂犹什物之衬垫悬坠所可拟者。吾为指出其理曰。天地之大。总是以阳统阴。
人身之生。总是以气统血。气乃肾中水化之阳。故气着于物。还复为水。吾是以有气即是水之论。妇人怀 子垫胎之水衣。即气也。胎乃气载举之。气即是水。故水垫其胎。实则气载其血也。将产之时。水衣先行。气 下行。故水下行。水行实则气行也。气既下行。则其胎血自随之而下。血之从气。又岂有气行而血不行者 哉。故胎之未生。气载之。胎之将产。气运之。知此。则知护胎者。必调气。催生者必行气。而治一切血证皆宜 治气。均可于此悟出。
将产之时。腰腹大痛者。以气欲行。而血未行。血阻其气。而气必欲迫之使行。故令大痛。此必初胎初产之 妇。血道新开。碍气之行。故其痛或甚。或数产之妇。内有瘀血阻滞其气。故令大痛。若壮妇身无瘀血。则将 产时微痛而已。或微胀而已。盖其气行而血随之下。血道既是熟路。又无瘀血阻滞。何痛之有。其极痛而 胎不下者。催生之法。总宜行血。不使阻滞其气。则气下而胎随以下。佛手散主之。交骨不开者。加败龟板。
及妇人油发烧灰。义总取于活血。血活则气通。胎顺而自生矣。
既产之后。身痛腰痛。恶血不尽。阻滞其气。故作痛也。盖离经之血。必须下行不留。斯气无阻滞。自不作痛。
又能生长新血。若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且多痛楚。宜归芎失笑散。及生化汤治之。夫产后百脉空虚。亟 宜补血。而犹力主去瘀者。瘀血不去。则新血断无生理。吾于男女异同论。已详言之。虽产后大虚。仍以去 瘀为急。去瘀正为生新计也。吐衄家须去瘀血。观此益信。
产后血晕。由血随气上。迷乱心神。故眼前生花。甚者闷绝口噤。神昏气冷。有下血过多而晕者。属虚。但昏 闷烦乱而已。法当补血。宜炙甘草汤。及八珍汤。加枣仁龙骨朱砂丹皮。有下血少而晕者。乃恶露上抢于 心。心下满急。神昏口噤。绝不知人。法当破血。宜当归延胡索血竭没药荆芥穗京墨 红醋淬童便引。血 晕之证。吐衄家间亦有之。医者不可不知。
产后血崩。乃荣气空虚。不能摄血归经。大剂归脾汤主之。如兼汗出气喘者。乃是血脱气散之危证。参附 汤。加阿胶熟地茯苓甘草以救之。然又有怒气伤肝。肝气横决。血因不藏者。归脾汤。加炒栀子阿胶艾叶 柴胡。逍遥散。加阿胶牡蛎棕炭炒栀莲叶香附皆宜。
败血干肺。口鼻黑色。面如茄色。或发鼻衄。乃气逆血升之危候。或则喘急。或咳逆欲死。总缘肺虚。不能制 节其下。是以下行之血。得以上干。宜参苏饮主之。鼻衄。加杏仁。喘咳。加五味。吐衄家血干肺脏者。亦与此 同。败血干心。心气闭塞。舌强不语。神昏谵语。如见鬼状。宜归芎失笑散。加龙脑朱砂血竭没药治之。牛膝 散。加枣仁琥珀熟地人参。皆宜。
败血干脾。则呕逆腹胀。不能饮食。生化汤。加半夏茯苓枳壳浓朴。如发为水肿。是血从水化。而变为水。与 血变为脓无异。既从水化。则从水治之。五苓散。加蒲黄丹皮以利之。
总之。血以下行为顺。上行为逆。知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