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缓风。又云。滑者 鬼疰。又云。滑数心中结。热盛。又云滑疾。胃中有寒。
<目录>卷三<篇名>又歌曰属性:滑脉居寸多呕逆。
滑主壅。多阳部而见滑脉。主上焦之气。壅滞而不行。或痰饮停于胸膈。
故多呕逆之证也。
按脉经云。寸口滑。胸满逆。又云。寸脉滑阳实。胸中壅满吐逆。宜服前胡 汤。针太阳巨阙泻之。
关滑胃寒不下食。
关中所以候脾胃者也。脾胃温暖。则能清化水谷。今见滑脉。是为脾胃 虚寒。不能腐熟水谷。而至食不下也。刘氏曰。池氏注关部脉滑。乃肝本 克脾土者。非也。愚谓滑者。水脉脾土虚寒。不能制水。乃微邪干脾。故有 胃寒不食。尺部脉滑。主脐冷之患也。
按脉经云。关上滑。中实逆。又云。关脉滑。胃中有热。滑为实热。以气满。故 不欲食。食即吐。遂宜服紫菀汤下之。大平胃丸。针胃管泻之。愚按经文 则曰。关滑胃中有热。至于诀。则又曰。关滑胃寒。似与经文大不相合。然 延医者。亦当随证消息。如滑而数。则宜从热。滑而迟。则宜从寒。不可执 一论也。又经云。关上脉滑而小大不匀。是为病方欲进不出。一二日复 欲发动。其人欲多饮。饮即注利。如利止者生。不止者死。
尺部见之脐是冰。饮水下焦声沥沥。
云岐子曰。左尺主脉沉水。客脉滑水。二水相合。寒结膀胱。故脐下似冰。
聚于下。而不上济于火。故欲饮水。水停下焦。不能引于各藏。故沥沥作 声。右尺主脉。相火客脉滑水。火水相合。水胜火。故脐下似冰。相火原系 水中之火。不能全胜。故欲饮水。
按脉经云。尺中滑下利少气。又云尺脉滑。血气实。妇人经脉不利。男子 溺血。宜服朴硝煎。大黄汤。下去经血针关元泻之。又云尺脉沉而滑者。
寸白虫。又曰。尺脉偏滑疾。面赤如醉。外气则病又云尺脉滑而疾为血 虚。
<目录>卷三<篇名>实脉指法主病属性:四实者。阳也。指下寻之不绝举之有余。曰实主伏阳在内。脾虚不食。四体 劳倦。
实者。阳土也。何为阳土。谓土中有火也。指下寻之不绝。沉而有力也。举 之有余。浮而有力也。浮而有力为阳胜。沉而有力为伏阳在内。脉浮沉 俱有力。而谓脾虚者何也。阴阳和则脾胃安。而脉道和缓。今伏阳在内。
是阳火炼土。坚燥而乏生化之源。脾胃因之而虚矣。四体属脾。脾虚不 食。四体因之而劳倦矣。
按脉经云。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 然。一曰沉浮皆得。
<目录>卷三<篇名>歌曰属性:实脉寻之举有余。伏阳蒸内致脾虚。食少只因生胃壅。调和汤药始痊除。
实脉者。寻之举之。皆有力也。今脾胃之所以虚者。因伏阳蒸内之所致 耳。脾胃和则能磨谷而易饥。脾胃虚则食不消。食不消则胃口壅滞。胃 口壅滞。则脉道因之而实矣。若以辛温之药治之。则反助其阳邪。若以 寒凉之药治之。则伤其脾胃。若以峻补之药治之。则脾胃。愈滞。而食愈 少。若以克削之剂治之。则脾胃重虚。而食不化。然则我将如之何哉。亦 惟调和其汤药。如经所云。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药则如补中 汤大健脾丸之类治之其疾始能痊除而愈也。
按经云。实紧胃中有寒。若不能食。时时下利者难治。
<目录>卷三<篇名>又歌曰属性:实脉关前胸热盛。
实脉。阳脉也。寸口。阳位也。所以候胸中者。今阳部而见阳脉。宜乎其胸 中热盛也。
按脉经云。寸口脉实。即生热。在脾肺。呕逆气塞虚即生寒。在脾胃食不 消化。有热即宜服竹叶汤葛根汤。有寒即宜服茱萸丸。生姜汤。
当关切痛中焦恁。
当关而见实脉。则饮食停滞中焦。而腹痛之证作矣。
按脉经云。关上实即痛。虚即胀满。又云。关脉实。胃中痛。宜脉栀子汤。茱 萸乌头丸。针胃管补之。
尺脉如绳应指来。腹胀小便都不禁。
池氏曰。尺脉实。主心经实热。传于小肠。致小腹胀满疼痛。而小便淋沥 也。云岐子曰。左尺主脉沉水。客脉实火。火水相合。水能胜火。治之以干 姜附子汤。右尺主脉相火。客脉实火。二火相合。致令腹胀。而小便不禁。
治之以大承气汤。据云岐子之说如此。谓是两尺脉实耶。谓是各尺脉 实耶。若云两尺俱实。则姜附汤与承气汤。寒热各异。若云各尺脉实。则 腹胀小便不禁。其说未必皆同。云岐子之说非也。刊误又谓其小便不 禁。为传写之误。而改为腹胀小便淋。不思其说更非。特未临其证消息 之耳。诀所谓小便不禁者。非虚寒而膀胱不固也。乃火极而兼水化也。
肾主门户之司。相火有余。则薄所不胜。而司户失守。故小便不禁。非小 便不禁也。乃欲便则痛。而不能不便。则反淋沥自出。所谓热淋者是也。
戴氏不自体认。而反以脉诀为非。可耻甚矣。
按脉经云。尺脉实。小腹痛。小便不禁。宜服当归汤。加大黄一两。以利大 便。针关元补之。止小便。又云。尺中实即小便难。少腹牢痛。虚即闭涩。
<目录>卷三<篇名>弦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