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伤卫。营为血。卫为气。肺主气。其变 动为咳。肺苦气上逆。今肺受风邪。故咳嗽气促。卫者所以卫护一身者 也。卫为风邪。头伤则不能卫护。一身元府开而营气外泄。故冷汗自出 也。背膊劳倦者。肺之俞在肩背。肺病故背膊劳倦也。夜卧不安者。因咳 嗽气促。不得安寝也。洁古则治以小柴胡汤主之。夫叔和之所谓浮者 如此。故其主病亦如此。戴起宗乃胶柱鼓瑟。滞于脉之名字。以板定后 人眼目。于二十四道脉之中。或改其指法。而存其主病。或改其主病。而 存其指法。至使病脉不相当。误人非浅。予今悉遵旧章。不移一字。顺其 文以释之。庶免割裂之患也。以下二十四脉悉仿此。
按脉经云。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一曰浮于指下。又云浮为风。为虚。
<目录>卷三<篇名>歌曰属性:按之不足举有余。再再寻之指下浮。藏中积冷营中热。欲得生精用补虚。
凡脉浮以候表。沉以候里。今按之不足。是为里虚。故曰藏中积冷。举之 有余。是为表有邪。故曰营中热。池氏曰。乍病见浮脉。乃伤风邪。久病合 见沉弱之脉。今见浮脉。乃里寒表热。里寒而阴阳不和。阳盛则表有风 热。里虚则藏中积冷。治之者。须调其营卫。补其津液。勿谓脉浮而有表 邪。专事发表可也。张世贤曰。诊脉之法。在内者沉取之。按而得之。在外 者浮取之。举而得之。有余为热。不足为寒。今按之不足。藏中积冷也。举 之有余。营中有热也。阴不足而阳有余。治之宜地骨皮散。其说亦是。
按经云。浮而大者风。又云。浮而大者中风。头重鼻塞。又云浮而缓。皮肤 不仁。风寒入肌肉。又云。浮洪大长者。风眩癫疾。又云。浮洪大者。伤寒秋 吉。春成病。又云。浮而滑者。宿食。又云。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又云。
浮而细滑伤饮。又云。浮而急病伤寒。暴发虚热。千金方作伤暑。经云。浮 而绝者气。又云。浮短者。其人作肺。诸气微少。不过一年死。法当嗽也。又 云。浮而数中水。冬不治自愈。又云。浮滑疾紧者。以合百病又易愈。又云。
阳邪见。浮洪阴邪来见沉细。又云。微浮秋吉冬成病。又云微浮虽甚不 成病。不可劳。
又按丹溪心法拔萃方。人参地骨皮散。治藏中积冷。荣中热。按之不足。
举之有余。此乃阴不足。阳有余也。茯苓五钱。知母石膏各一两。地骨皮 人参柴胡生地黄黄 各两半。上锉每服一两。姜三片。水二钟。煎至一 钟。去渣。通口不拘时服。
<目录>卷三<篇名>又歌曰属性:寸浮中风头热痛。
寸。阳部也。浮。阳脉也。风。阳气也。头。诸阳之会也。今两寸而见浮脉。故主 风热上攻头目也。
按脉经云。寸口浮。中风发热头痛。宜服桂枝汤。葛根汤。针风池风府。向 火灸身。摩治风膏。覆令取汗。又云。寸口脉浮而盛者。病在外。
关浮腹胀胃虚空。
熊氏曰。左关属肝。右关属脾。左关脉浮。主肝木生风。右关脉浮。主风不 胜土。故胃气虚空而胀满也。
按脉经云。关上浮腹痛心下满。又云。腹满不欲食。浮为虚满。宜服平胃 丸。茯苓汤。生姜前胡汤。针胃管。先泻后补之。又云。关上脉浮而大。风在 胃中。张口肩息。心下澹澹。食欲呕。
尺部见之风入肺。大肠干涩故难通。
尺脉见浮。主大肠干涩。而云风入肺者。何也。经云。阳明之上燥气主之。
中见太阴。夫手太阴肺也。手阳明大肠也。正以大肠之络络肺。肺之络 络大肠。大肠居少腹之中。尺所以候腹中者。浮为风。风既入肺。不传于 脏。而传于腑。故大肠干涩而难通也。张世贤释谓风不在于命门。而在 于肺大肠。所以干涩而难通。风在下焦。治之以七圣丸。方见后结脉条 内。
按脉经云。尺中浮。小便难。又云。尺脉浮下热风。小便难。宜服瞿麦汤。滑 石散。针横骨关元泻之。人云是脉浮。客热在下焦。
<目录>卷三<篇名>芤脉指法主病属性:二芤者。阳也。指下寻之。两头即有。中间全无曰芤。主淋沥气入小肠。
二芤者。阳火也。何为阳火。小肠火也。离为火。其象中虚。故指法曰。指下 寻之。两头即有。中间全无。离之象也。盖以丁火。阴火也。主手少阴。丙火。
阳火也。主手太阳。手太阳。小肠也。故主病为淋沥气入小肠。其说详见 前脉赋。浮芤其状相反条内参看。洁古曰。弦浮无力。按之中央空。两边 有。曰芤。芤主失血。手足太阳。皆血多气少。故主病淋沥。气入小肠脱血 病者。皆从太阳之说。
按脉经云。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一曰手中无。两傍有。
<目录>卷三<篇名>歌曰属性:指下寻之中且虚。邪风透入小肠居。病时淋沥兼疼痛。大作汤丸必自除。
指下寻之中且虚。火之象也。火性本热。热则生风。故曰邪风透入小肠。
而为淋沥疼痛之病也。治之者。当大作汤丸。以泻其小肠之火。则淋沥 自止。而疼痛可除矣。云岐子云。芤主血凝而不流。凡人之十二经络。以 应沟渠。是荣卫气血不散。不能盈满经络。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