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心受之则血不流。故女子不月。脾受 之。则胃不化。故男子少精。皆不能成隐曲之事。火伏于内。久而不已。为 风所鼓。消渴肠胃。其状口干。虽饮水而不咽。此风热格拒于贲门也。口 者。病之上源。故病如是。又经曰。二阳结谓之消。此消乃肠胃之消也。其 善食而瘦者。名曰食 。此消。乃肌肉之消也。
单滑脾家热。口臭气多粗。
脾胃者。应唇而通口气者也。今脾脉见滑。则脾家有热。而口气臭矣。脾 有火则上蒸于肺。而清肃之气不行。肺叶举而口气粗矣。
涩即非多食。食不作肌肤。
夫脾主中州。而能摄血。故曰营出中焦。脾阴足则磨谷能消食。而连肉 润肌臀矣。涩为血少。今脾脉而见涩。则为脾虚血少。脾既虚。则饮食不 甘美。故曰。即非多食也。纵强食之。亦不能作肌肤矣。熊氏谓脾脉见涩。
是心火虚。故令脾土无生气。其说亦太转折。张氏谓其涩为肺脉。见于 土部。是子来母位。实邪为患。故能多食。不多食则肌肉消瘦矣。其说更 悖。
微浮伤客热。来去作微疏。
熊宗立云。脾部脉微而浮。是外之风邪热毒。客舍于脾也。故乍热乍止。
如客之往来。非本经之正病。但安其脾胃。则自愈矣。
有紧脾家痛。仍兼筋急拘。欲吐即不吐。冲冲未得疏。
经脉别论云。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紧则为寒。脾胃而见紧脉。
是为内伤生冷。木气郁于土中。不得发越。故腹痛而筋急。欲吐不吐。即 呕逆也。呕逆则气扰乱于胸中。而冲冲未得疏泄。若能得一吐。则木气 条达而复伸。筋自不拘。腹痛自止矣。
若弦肝气盛。妨食被机谋。
此为木来克土。必致妨碍饮食。而为贼邪所谋害矣。
大实心中痛。如邪勿带符。
脾脉大实。则为脾有实邪。而为心中痛者。何也。按经脉篇云。脾足太阴 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
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又云。脾病为心下急痛。故曰。大实心中痛也。藏 病则传于府。足阳明胃经是也。足阳明病。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故曰。
如邪勿带符也。
溢关涎退场门。风中见羁孤。
脾属土。其性镇静。其畏风木。开肌腠也。其液为涎。脾气不足。则所胜侮 之。脾土被克而起。致中州无权。风木之邪肆虐。故风痰壅塞于上。而涎 液溢出于口。此为太阴中风之证。太阴。脾土也。脾土主灌溉四傍。今既 中风。则如人之羁旅孤危。而一无所根据助也。
<目录>卷三<篇名>七表八里脉总论属性:余尝读洁古表里诸论。言言合理。字字入微。深得叔和之旨。但含蕴幽 元。难以晓畅。每欲为之诠释。而捉笔无从。偶于广陵市肆中。得一写本。
捧读之。乃洁古表里诸论之释义也。亡其姓氏。不知出自谁手。而乃逐 节疏钞。亦自可观。但于鲁鱼亥豕之文。未见具眼。如七表脉交变略例 论中有云。夫标本者。太阴有标本之化数语。要知太阴之阴字。乃太阳 之阳字传刻之误耳。释之者。纵不便为之窜改以校前贤。亦不当为之 强释以误后学。且不达内经标本之旨。而以太阳属君火。太阴标寒本 热等语。悖谬极矣。然而诠注之苦心。不可泯灭。余姑存之。取其长而略 其短。至于分条析理。注述详明。殆有望于后之君子云。
七表者。浮芤滑实弦紧洪也。八里者。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也。
凡奇数。阳之数也。七道表脉皆属阳。其邪从前而外来者。谓之实邪。主 发越而去之。其脉先自外。而渐传于内。初起脉见浮紧洪。发散之后。或 见弦滑实。若是人素禀弱。又或有内伤者。其人迎脉必芤。此皆阳脉也。
凡偶数。阴之数也。八道里脉。皆属阴。其邪从后而内入者。又云。内踝而 入者。谓之虚邪。必须温中理中之法治之。故沉脉中见迟伏缓涩濡弱 也。若单见微缓之脉。此乃表里俱虚矣。
按七表脉。以浮脉先定其表。其余六道。俱在浮中见。八里脉以沉脉先 定其里。其余七道。俱在沉中见。
七表阳也。八里阴也。表脉多见于左。而客随主变。(客为不应得之脉也。)
邪在外为表证。为阳。为客邪。客病为本所变者。是本经不应得之脉。因 正气复。则邪气自退。本经脉复又如至。故曰客随主变。
里脉多见于右。又而主随客变。(主脉者。本脏正脉也。)
邪在内为里证。为阴。为主病。本病为客所变者。是本经应得之脉。因邪 气传里。则正气为邪所制。本经为不应得之脉变焉。故曰主随客变也。
按本经脉。各藏本脉也。为主客邪。不能侵其本经。是本经正气不受其 邪。则客病退矣。是主能变客。
左手三部所主温风寒也。温风寒病得于外。
温风寒。是天地时行之气。时或温气流行。时或风邪播动。时或厉气凝 寒。此皆外来之邪。从表而入者。岂不为病得于外耶。
按温风寒为天地厉气。从外所感。由天之五运之气而时行者。岂不为 得之于外。
右手三部所主于燥湿暑也。燥湿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