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作矣。
沉紧相兼滑。仍闻咳嗽声。
沉紧为寒。寒气客于肺。则肺有寒痰。故脉相兼而滑也。肺之变动为咳。
肺有寒痰故见咳嗽声也。
微浮兼有散。肺脉本家形。
微浮而散。秋之毛也。为肺之本脉。
溢出胸中满。气滞大肠鸣。
肺脉当浮涩而短。所谓短者。重手按之缩入关中也。今云溢出。是溢出 乎鱼际。肺苦气上逆。肺脉而溢。则是气上逆。而胸为之满矣。肺主气。气 盛则传于府。上盛则下虚。故气下泄。而大肠鸣也。
弦冷肠中结。
肺主气。大肠为传送之官。然大肠之所以传送者。盖赖肺气通畅。有力 传送而下也。张世贤曰。肺脉见弦。乃金不足。而妻乘之也。主大肠不温。
而为病结。治用温药。其气自通。
芤暴痛无成。
芤。失血脉也。肺为气多。血少之脏。肺脉见芤。无血可失。然芤为阳火。火 之发也暴。不过临时暴痛。而不能成其大害也。
沉细仍兼滑。因知是骨蒸。皮毛皆总涩。寒热两相承。
肺脉当浮。今脉见沉。是为阳虚。阳虚则生外寒。及乎重手取之。其脉见 细。是为阴虚。阴虚则生内热。滑为水中之火。从阳化则热。从阴化则寒。
故知其为骨蒸劳热之证。肺主皮毛。肺脉见沉细而滑。则其阴阳两虚。
皮毛失养。而寒热交作之证现矣。
<目录>卷二<篇名>脾脏歌属性:脾脏象中坤。安和对胃门。
五营运大论云。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又云。其性静。其政为 谧。皆安和之谓也。脉经脾部第三云。脾象土与胃合为府。其经足太阴。
与足阳明为表里。故曰安和对胃门也。
按阴阳应象大论云。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
脾主口。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
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
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金匮真言论云。中央色黄。入通于脾。开 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 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旺时随四季。自与土为根。
肝旺春。心旺夏。肺旺秋。肾旺冬。每脏各旺七十二日。惟脾则于辰戌丑 未之月。土王用事之时。寄王十八日。亦共成七十二日。以终一岁。故太 阴阳明论。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
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 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至时也。
磨谷能消食。荣身本在温。
夫脾胃旺。则谷易消。而津液行。足以荣养一身。而温暖肌肉。故东垣饮 食伤脾论云。夫脾行胃津液。磨胃之谷。主五味也。又云。脾受胃禀。乃能 熏蒸。腐熟五谷者也。故曰磨谷能消食也。经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 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东垣脾胃论云。胃者十二经之源。
水谷之海也。平则万化安。病则万化危。五脏之气。上通九窍。五脏禀受 气于六腑。六腑受气于胃。六腑者。在天为风寒暑湿燥火。此无形之气 也。胃气和平。荣气上行。始生温热。温热者。春夏也。故曰荣身本在温也。
应唇通口气。连肉润肌臀。
五脏生成篇云。其华在唇。四曰其充在肌。阴阳应象大论云。土生甘。甘 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 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故曰。应唇通 口气。连肉润肌臀也。
形扁方三五。膏凝散半斤。
四十二难曰。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
顺时脉缓慢。
脾属土。王于四季辰戌丑未之月。每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十八日。
是其候也。尤于六月长夏为之正旺。其脉当如春风中之杨柳。阿阿缓 大。乃为顺时也。
按人镜云。脾脉大而缓。脾合肌肉。故脾脉循肌肉而行。持脉指法如九 菽之重。按至肌肉而得者。如微风轻 柳梢之状为缓。又稍加力。脉道 敦实为大也。
失则气连吞。
熊宗立云。夏以胃气为本。反得脉弦而急。如相连吞咽而来是。肝木克 脾土。故为反脉。张世贤曰。气谓脉气也。脉气如相连吞咽而来。即雀啄 漏水之脉。脾衰乃见。故曰失矣。据二氏之说。俱以气字为脉气。然熊氏 之说。本于李 范。 范曰。连吞者。所以形容紧数之状。恐未必然。何也。
若以脾脉之反时言。则弦而急矣。连吞是何脉。而足以尽弦急之状也。
以愚观之。气字当作口气。
按内经宣明五气篇云。五气所病。脾为吞。又针经云。刺中脾十日死。其 动为吞。是以知吞为口气言。非为脉状言也。予尝见一人脾病。其口常 如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