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亦少。清晨又便溏一次,微见血而竟不痛矣。惟心痛未舒,与脏连丸,亦用沉香为衣,姜汤送下,
以清下焦之热而润其燥。又以附子理中料为散,饴糖拌吞之,使恋膈而不速下,不终剂而两症并痊矣。
王肯堂治韩敬堂,患胸膈痛,脉洪大而涩,用山栀、赤芍、通草、麦芽、香附、归、芎,煎加姜汁、竹沥、
韭汁、童便之类,饮之而止。一日劳倦忍饥,痛大发,亟邀王至,入房。问曰∶晨起痛甚不能待公,服家兄药,
下咽如刀割,其痛不可忍,此何意也?曰∶得非二陈、平胃、紫苏之属乎?曰∶然。曰∶是则何怪乎其增病也。
夫劳饿而发,饱逸而止,如其虚也。饮以十全大补汤,一剂而胸痛止。
张三锡治一妇,苦胃脘痛,每发辄大吐,多方不应,以盐汤探吐,出积痰碗许,痛良已。后常作恶心,知 胃中有痰也。以橘、半、枳实加木香、川芎、白螺壳、南星、海粉、神曲,糊为丸,白汤下钱半,未及一半,
病去如脱。
一老妪急胃痛,已六日,诸辛燥药历试无验。诊得左关弦急,而右寸更甚。其痛一来即不可当,少选方定,
口干面时赤,知肝气有余而成火也。乃以越鞠加吴茱萸、炒黄连、姜汁、炒栀子,二剂顿愈。
一妇胃脘痛,凡一月,右关寸俱弦而滑,乃饮食不节所致。投滚痰丸一服,下痰及宿食三碗许。节食数日,
调理而愈。
一妪胃痛久,诸药不应。六脉微小,按之痛稍定,知中气虚而火郁为患也。投理中汤,一服随愈。
一中年人因郁悒,心下作痛,一块不移,日渐羸瘦,与桃仁承气汤一服,下黑物并痰碗许,永不再发。
一人中脘大痛,脉弦而滑,右为甚,乃食郁也。二陈、平胃加山楂、草豆蔻、木香、砂仁,一服顿愈。
一人中脘至小腹痛不可忍,已十三日,香燥历试,且不得卧,卧则痛顶胸上,每痛急则脉不见。询之,因 入房后过食肉食而致,遂以为阴症,而投姜、附。因思其饮食自倍,中气损矣。况在房室之后、宜宿物不能运 化,又加燥剂太多,消耗津液,致成燥矢郁滞不通,所以不得卧而痛也。古云∶胃不和则卧不安。遂以枳实导 滞丸三钱,去黑矢碗许,小腹痛减矣。又与黄连、枳实、栝蒌、麦芽、浓朴、山楂、莱菔子,二服痛复移于小腹。
乃更与润肠丸二服,更衣痛除。第软倦不支,投补中益气汤,调理半月而愈。
王叔权曰∶荆妇旧侍疾,累日不食,因得心脾痛。发则攻心腹,后心痛亦应之,至不可忍,则与儿女别。
以药饮之,疼反甚。若灸,则遍身不胜灸矣。不免令儿女各以火针微刺之,不拘心腹,须臾痛定,即欲起矣。
神哉!
王叔权旧患心脾痛,发则痛不可忍,急用瓦片置炭火中,烧令通红,取出投米醋中洒出,以纸二三重裹之,
置于痛处,稍止,冷即再易。耆旧所传也。后阅《千金》一有云∶凡心腹冷痛,熬盐一升熨,或熬蚕砂烧砖石 蒸熨,取其温里暖中,或蒸土亦大佳,始知予家所用,盖出《千金方》也。他日心疼甚,急灸中脘数壮,觉小 腹两边有冷气自下而上,至灸处即散,此灸之功也。《本事方》载王思和论心忪,非心忪也。胃之大络,名曰虚 里,络胸膈及两乳间。虚而有痰,则动更甚,须臾发一阵,是其症也。审若是,又灸虚里矣,但不若中脘为要 穴云。
《左传》巫臣以夏姬之故怨子反,曰∶余必使汝疲于奔命以死。于是子反一岁七奔命,遂遇心疾而卒,则又 因用心而成疾矣。平居当养其心,使之和平,疾自不作。其次则当服镇心丹之类,以补养之可也。若疾将作而 针灸,抑亦可以为次矣。(《资生经》。)
一妇人患胸中痞急,不得喘息,按之则痛,脉数且涩,此胸痹也。因与小陷胸汤,二剂而愈。
一人年二十三岁,膈有一点相引痛,吸气皮觉急,此有污血也。滑石一两,桃仁五钱,黄连五钱,枳壳一 两,甘草炙二钱,为末,每一钱半,以萝卜自然汁煎熟饮之,一日五六服即愈。
缪仲淳治高存之夫人,患心口痛,一日忽大发,胸中有一物上升冲心,三妇人用力捺之不下,叫号欲绝。
存之曾预求救,缪立此方,是日急煎服之,冲上者立堕下,腹中作痛不升矣。再服,腹中痛亦消。二日后,以 病起洗浴,又忽作呕,头痛如劈。存之曰∶此即前症也,煎前药服之立安。白芍酒炒三钱,炙草五分,吴茱萸 汤泡三次、八分,茯苓二钱,延胡索醋煮一钱,苏子炒研一钱五分,橘红盐水泡一钱二分。复加半夏姜汁炒一 钱,旋复花一钱,木通七分,竹茹一钱。(《广笔记》。)
李季虬曰∶予妇今春忽患心痛连下腹,如有物上下撞,痛不可忍。急以手重按之,痛稍定,按者稍松,即 叫号。仲淳曰∶此必血虚也。脉之,果然。急投以白芍五钱,炙草七分,橘红三钱,炒盐五分,二剂稍定已。
又以牛黄苏合丸,疏其滞,嗳气数次痛徐解。子问故?仲淳曰∶白芍、甘草,治血虚之圣药也。因久郁气逆,
故减甘草之半,仲景甲己化土之论详矣。诸医不解尔,炒盐者何?曰∶心虚以炒盐补之,即水火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