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22-素问识-第33页

言天之常候如此。高云。八方之风主四时。各有所胜。如东风主春木而胜土。南风主夏火而胜金。
西风主秋金而胜木。北风主冬水而胜火。四隅中土而胜八风。四时之胜。各主其时。循环无端。故终而复始。
逆行一过不复可数
吴云。过。差也。张云。设或气令失常。逆行一过。是为回则不转。而至数繁 乱。无复可以数计矣。过。失也。喻言人之色脉。一有失调。则奇恒反作。变态百出。亦不可以常数计也。此 则天人至数之论。要在逆从之间。察其神而毕矣。
<目录>卷二<篇名>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属性:
天气始方
吴云。方。谓气方升也。岁方首也。人事方兴也。高云。方。犹位也。正月二月。天气从 阴而阳。故天气始位。简按广雅。方。大也。正也。王注盖本此。
天气正方
吴云。正方者。以时正暄也。生物正升也。岁事正兴也。高云。天气由东而南。始正其位。
水伏
宋本作冰复。诸本同。吴云。冰复者。冰而复冰。凝寒之极也。志云。冰复者。一阳也。高云。
复。犹伏也。水冰气伏。故冰复。简按王注伏藏于水。明是古本作水伏。
地气合
吴云。合。闭而密也。志云。地出之阳。复归 于地。而与阴合也。
散俞
马云。各经分散之穴也。四时刺逆从论云。春气在经脉。此散俞者。即经俞也。以义推之。春 之经脉。当在肝胆经也。肝之经穴。在中封穴。胆之经穴。在阳辅穴。张云。即诸经之散穴也。简按马注恐拘。
高云。络脉之散俞。盖与王意同。
分理
马云。纹理也。亦肝胆经之分理也。吴云。谓黑白分肉之理。高云。分肉之腠理也。
甚者传气间者环也
吴云。病甚者。久留其针。待其传气日一周天而止。少瘥而间者。暂留其针。伺 其经气环一周身而止。张云。传。布散也。环。周也。病甚者。针宜久留。故必待其传气。病稍间者。
但候其气行一周于身。约二刻许。可止针也。简按王马以传气。为传其所胜之义。高以间为虚实相间之谓。并误。
络俞
张云。谓诸经浮络之穴。以夏气在孙络也。
尽气闭环
吴云。扪闭其穴。伺其经气循环。一周于身。约二刻许。张云。闭环。谓去针闭穴。须 气行一周之顷也。高云。夏气开张。故浅刺络俞。若尽传其气。反闭其环转之机。而痛病必下入矣。简按高注非是。
痛病必下
吴云。盖夏气在头。刺之而下移也。
循理
吴云。循理。以指循其肌肉之分理也。高云。循皮肤之纹而刺之。简按王注为是。
刺俞窍于分理
于。马本作于。注云。于字。当与字。张云。孔穴之深者曰窍。冬气在骨髓中。故 当深取俞窍于分理间也。志云。分理者。分肉之腠理。乃溪谷之会。溪谷属骨。而外连于皮肤。是以春刺分理 者。外连皮肤之腠理也。冬刺俞窍于分理者。近筋骨之腠理也。简按不必于作与。
散下
吴云。以指按之。散其表气。而后下针。张云。或左右上下。散布其针。而稍宜缓也。简按张 仍王注。是。
法其所在
马云。正以法其人气之所在。以为刺耳。
入淫骨髓
高云。春刺夏分。心气妄伤。心合脉。故脉乱。脉乱则气无所附。故气微。脉乱气微。邪 反内入。故入淫骨髓。志云。少阳主骨。厥阴不从。标本从少阳中见之化。故入淫骨髓也。○简按以下四时刺 逆之变。犹是月令春行夏政等之灾异。不过示禁戒于人耳。
不嗜食又且少气
高云。夫脉乱必令人不嗜食。盖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也。不但气微。又 且少气。
筋挛逆气环为咳嗽
高云。春刺秋分。肺气妄伤。筋挛。肝病也。筋挛逆气。肝病而逆于肺也。张云。
逆气者。肝气上逆也。环。周也。秋应肺。故气周及肺。为咳嗽也。
时惊又且哭
张云。肝主惊。故时惊。肺主悲忧。故又且哭。
邪气着脏
张云。冬应肾。肾伤则邪气内侵而着脏。故令人胀。马云。着。着同。高云。着。旧本讹 着。今改。简按着。着俗字。
又且欲言语
志云。肝主语。故欲言语也。简按宣明五气篇曰。五气所病。肝为语。
解堕
马云。解。懈同。堕。惰同。
心中欲无言
吴云。肺主声。刺秋分而伤肺。故欲无言。
惕惕如人将捕之
吴云。恐也。恐为肾志。肺金受伤。肾失其母。虚而自恐也。
少气时欲怒
张云。夏伤其肾。则精虚不能化气。故令人少气。水亏则木失所养。而肝气强急。故欲 怒也。志云。阳气外张。故令人少气善怒也。
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
张云。伤肝气也。心失其母。则神有不足。故令人惕然。且善忘也。志云。
秋主下降。刺春分。是反导其血气上行。故令人惕然。且善忘也。
洒洒时寒
志云。冬主闭藏。而反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