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22-素问识-第30页

之辞曰祝。由。从也。言通祝于神明。病从而可愈已。简按王 注。祝说病由。盖亦取义于祝说于神明也。书无逸疏。以言告神谓之祝。请神加殃谓之诅。或作咒。灵贼风篇 云。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说苑云。上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 医也。以菅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请扶而来。舆而来者。皆 平复如故。隋唐有咒禁博士。咒禁师。(详见六典。)千金翼。载禁咒诸法。圣济总录云。符禁。乃祝由之法。
然上古治病。祝由而已。以其病微浅。故其法甚略。后世病者滋蔓。而所感既深。符印祝诅。兼取并用。禳却 厌胜。而不可以已。要之精神之至。与天地流通。惟能以我齐明。妙于移变。是乃去邪辅正之道也。据以上数 说。其为祝诅病由之义可知也。而元陈栎着素问祝由辨云。书泰誓篇曰。祝降时丧。孔氏注。祝。断也。今以 祝训断。谓但断绝其受病之由。正与上文移精变气相照应。转移自己之精神。变改其所感受阴阳风雨晦明之六 气。而断绝其受病之由。则其病自已。如病由于寒。则断其寒而暖之。病由于热。则断其热而凉之。祝断其由。
如所谓拔其本塞其源。意义岂不显然明白乎。祷祈祝诅。自是素问之大禁。如曰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
亦是无知者之所为。岂医家事耶。此说似有理而却非。实儒者之见耳。(陈辨。见新安文献志三十五卷。)
内无眷慕之累
高云。眷慕。眷恋思慕也。
外无伸官之形
吴云。伸官。求进于官也。张云。伸。屈伸之情。官。利名之累。高云。引伸五官。
以为恭敬也。简按吴注近是。
今之世不然
宋本。今上有当字。志本高本同。
决嫌疑
曲礼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
僦贷季
王六节藏象注。引八素经序云。天师对黄帝曰。我于僦贷季理色脉。已三世矣。罗泌路史云。
神农立方书。乃命僦贷季理色脉。对察和剂。以利天下。
色以应日脉以应月
张云。色分五行。而明晦是其变。日有十干。而阴晴是其变。故色以应日。脉有 十二经。而虚实是其变。月有十二建。而盈缩是其变。故脉以应月。
常求其要则其要也
张云。常求色脉之要。则明如日月。而得其变化之要矣。高云。色主气。为阳。
故色以应日。脉主血。为阴。故脉以应月。以阴阳之常。求其色脉之要。则得其大要也。
草苏草 之枝本末为助
马云。苏者。叶也。 者。根也。枝者。茎也。 为本。枝叶为末。即后世 之煎剂也。张同。志云。苏。茎也。 。根也。草苏之枝。茎之旁枝也。草 之枝。根之旁根也。盖以苏 为 本。而旁枝为末也。简按方言。苏。草芥也。江淮南楚之间曰苏。自关而西。或曰草。或曰芥。陆氏释文云。
苏。草也。考声云。 。草茎也。方言。东齐谓根曰 。说文。草根也。通雅云。紫者曰紫苏。荏曰白苏。水 苏曰鸡苏。荆曰假苏。积雪草曰海苏。石香薷曰石苏。苏亦辛草之总名。今详经文。马注似允当。而王注苏字 下句。释苏为煎。未见所据。
不知日月
张云。王注即以日月为解。然本篇所言者。原在色脉。故不知色脉。则心无参伍之妙。诊 无表里之明。色脉不合者。孰当舍证以从脉。缓急相碍者。孰当先此而后彼。理趣不明。其妄孰甚。此色脉之 参合不可少。故云日月也。
不审逆从
张云。有气色之逆从。(见玉版要论。)有四时脉急之逆从。(出平人气象论。玉机真 脏论。)有脉证之逆从。(同上。)
凶凶
张云。好自用而孟浪也。简按左传僖二十八年。曹人凶惧。杜云。凶凶。恐惧声。汉书翟方 进传。群下凶凶。
用之不惑
张云。察病之要道。在深明色脉之精微。而不至惑乱。简按极脉惑则得国。并押韵。
逆从到行
马云。到。当作倒。张云。到。倒同。
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吴云。去故。去其故日之邪。就新。
养其新生之气。即移精变气之事也。如此。是得上古真人之道。张云。此戒人以进德修业。无蹈暮世之辙。而 因循自弃也。去故者。去其旧习之陋。就新者。进其日新之功。新而又新。则圣贤可以学至。而得真人之道矣。
简按张注与王意略同。似稳帖。新人亦押韵。
者因得之
张云。一者。本也。因者。所因也。得其所因。又何所而不得哉。志聪云。因其情意。而 得之也。简按下文云。数问其情。以从其意。王注似有所据。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高云。一似闭户塞牖。其心专系之病者。数问其病情。以从其志意。情意之中。
神所居也。有病而得神则生。失神则死。故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审察其神。则得其因。得其因则得其要矣。
马云。天年篇云。失神者死。得神者生。师传篇云。帝曰。守一勿失。岐伯曰。生神之理。与此义同。简按昌 亡押韵。灵终始篇。敬之者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