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22-素问识-第20页

郁也。与此义殊。
索泽
楼英云。索泽。即仲景所谓皮肤甲错也。简按诸注。皆从王义。吴独作索睾。注云。睾。音高。
索。引也。睾。肾丸也。控睾二字。内经中凡四见。或云腰脊控睾。未有单言控睾。而为病名者。则吴说不为得矣。
颓疝
马云。与 同。简按 。 同。本作 。诗周南。我马虺 。尔雅。作虺颓。释名云。阴肿曰 。气下 也。又曰。疝言诜也。诜诜然引小腹急痛也。乃经脉篇 疝。脉解篇疝。五色篇 阴。并同。一切 经音义云。丸颓。又作HT 。阴病也。原病式云。 疝。小腹控卵。肿急绞痛也。朱震亨云。 疝。其形阴囊肿 缒。如升如斗。不痒不痛。是也。吴云。颓。顽也。颓疝。肾丸大而不疼。顽然不害者也。颓。坠也。今训顽。
未见所据。
心掣
吴云。心引而动也。张云。心动不宁。若有所引。名曰心掣。志云。心虚而掣痛。简按圣济 总录云。心火胥应而不宁。其动若掣者。乃其证也。冯兆张锦囊秘录云。古无 怔忡之名。名曰心掣者。是也。下文曰。其传为膈。志说似是。

张云。以木乘土。脾胃受伤。乃为隔证。如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脾脉微急为膈中。风论曰。胃风 之状。食饮不下。鬲塞不通。上膈篇曰。食饮入而还出者。皆隔之谓。简按王注欠详。
惊骇
张云。肝胃二经。皆生惊骇。如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通于肝。其病发惊骇。经脉篇曰。足阳明 病。闻木声则惕然而惊。
背痛
马云。二经之脉。胃自头以行于足。肝自足走腹。皆无与于背者。而此曰背痛。意者阴病必行 于阳也。张云。背痛者。手足阳明之筋。皆夹脊也。汪昂云。按四经皆与背无涉。而云背痛。未详。

马云。气转也。又饱出息也。脉解篇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 上走心为噫也。口问篇。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曰噫。观此则胃心之病。宜发为噫。张云。
噫。嗳气也。(详见宣明五气篇。)

马云。气相引也。经脉篇。胃脉为病。有数欠。宣明五气。九针论。皆曰肾为欠。今曰善欠者。
胃之病也。张云。欠。呵欠也。简按说文。欠。张口气悟也。象气从儿。上出之形。
风厥
张云。风厥之义不一。如本篇者。言二阳一阴发病。名曰风厥。言胃与肝也。其在评热病论者。
言太阳少阴病也。在五变篇者。曰。人之善病风厥漉汗者。肉不坚腠理疏也。简按又见史仓公传。
心满
简按满。懑同。
善气
志云。善气者。太息也。心系急则气道约。故太息以伸出之。简按礼记。勿气。郑注。谓不鼻 息也。乃志聪之义为得矣。马吴张高并不注。
三阳三阴发病
志云。太阳太阴之为病也。太阳为诸阳主气而主筋。阳气虚则为偏枯。阳虚而不能养 筋。则为痿。脾属四肢。故不举也。
痿易
张云。痿弱不支。左右相掉易也。马云。左右变易为痿也。简按俱非也。易。是狂易之易。不 如平常也。王注是。
鼓一阳曰钩
志云。钩。当作弦。此论四经之脉。以应四时也。鼓。动也。一阳之气初升。故其脉如 弦之端直。以应春生之气也。高同。
鼓阳胜急曰弦
志云。弦。当作钩。阳气正盛。故其脉来盛去悠。如钩之急。以应夏热之气也。高同。
鼓阳至而绝曰石
志云。至者为阳。阳气伏藏。故脉虽鼓至而断绝。以应冬藏之气也。滑云。当作鼓。
阴至而绝。此四者。盖亦真脏脉也。简按鼓阳。作鼓阴。近是。然以四者为真脏脉。恐非。
阴阳相过曰溜
志云。溜。滑也。阴阳相遇。其脉则滑。长夏之时。阳气微下。阴气微上。阴阳相遇。
故脉滑也。此言人有四经。以应四时之气也。张云。阴阳相过。谓流通平顺也。脉名曰溜。其气来柔缓而和。
应脾脉也。简按志以溜为滑。本于吴注。马云。溜。作流。灵本输篇。溜于鱼际。其义主流。盖溜流古通。不 必改字。滑云。如水之溜而不收。即下文关格之类。非。又按鼓一阳以下二十九字。与上下文。不相顺接。是 它篇错简在此尔。
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张云。此兼表里。以言阴阳之害也。
表里不和。则或为脏病。阴争于内也。或为经病。阳扰于外也。魄汗未藏者。表不固也。四逆而起者。阳内竭 也。其至正不胜邪。则上熏及肺。今人气喘声鸣。此以营卫下竭。孤阳上浮。其不能免矣。
阴之所生和本曰和
吴本。上和字下句。注意与王同。张云。阴者。五脏之真阴也。阴之所以生者。
以脏气和。脏气之和。以阴阳之和也。不和则为争为扰。为刚为淖。而病由兴矣。志云。阴之所生之阳脉。与 所本之阴脉。相和而始。名曰和。高云。独阳不生。独阴不长。阴之所生。和本曰和。言阴之所以能生万物者。
以阴和而复。本于阳和也。简按此二句。旨义尤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