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之势。肝经不得而止之。致使内乱五脏之神。外有惊骇之状。金匮真言论曰。肝其病发惊骇。高。太阳。
改作太阴。简按高注义乖。今仍旧文。
二阴二阳病在肺
高。二阳。作三阳。注云。太阳之气。主皮毛者。肺之合。故二阴三阳相合。病 在肺也。二阴合三 阳而病肺。则三阳有余。二阴不足。故少阴脉沉也。简按旧注义通。未必改字。诸家仍王。
胜肺伤脾
张云。土邪伤水。故足少阴之脉沉。沉者。气衰不振之谓。然胃为脾腑。脾主四肢。火既 胜肺。胃复连脾。脾病则四肢亦病矣。简按高云。胜肺。犹言肺气胜也。误甚。
客游于心脘下空窍堤闭塞不通
马。心脘下句。空窍堤句。注云。少阴之气。客游于心脘之下。水来 侮火也。然阴气上游。胃不能制。肠胃空窍为堤。闭塞不通。高云。空窍。汗孔之窍也。堤。犹路也。少阴少 阳相合。阴胜其阳。故病出于少阴之肾。少阳三焦之脉。散络心包。出于胃脘。今少阴之气。客游于心脘下。
是阴客于阳。水胜其火。致三焦不能出气以温肌腠。一似空窍之路。闭塞不通。吴。阴气以下十字句。堤闭塞 不通五字句。注云。二阴。少阴肾气也。一阳。少阳胆气也。二气相搏。水不胜火。病出于肾。肾病则气逆。
而上实于心脘下之空窍。如堤防之横塞胸中。不得通塞。张同。堤下为句。简按王。阴气客游于心句。脘下空 窍句。今考文义。高注似是。但堤字注未稳。当从旧注。
四肢别离
吴云。胸中病。则四肢无以受气。故若别离于身。不为己有也。张云。清阳实四肢。阳 虚则四肢不为用。
一阴一阳代绝云云
高。此一项。移于上文一阴为独使之下。注云。旧本在四肢别离下。今改正于 此。张云。代绝者。二脏气伤。脉来变乱也。肝胆皆木。木生心火。病以阳衰。则阴气至心矣。吴云。阴气。
动气也。上下无常者。作辍无时也。出入不知者。端倪莫测也。简按吴阴气之解。未见所本。
皆在
吴云。在寸口也。张云。皆病也。简按志高以二 阳三阴为句。以至阴皆在为句。而注皆在。为脾胃之气皆在于中。其说迂回叵从。
阴不过阳
马云。胃脾肺经为病。则在阴经者。不能出过于阳以为和。在阳经者。不能入止于阴以为 和。阴阳之气。并至阻绝。张云。阴不过阳。则阴自为阴。不过入于阳分也。阳气不能止阴。则阳自为阳。不 留止阴分也。
浮为血瘕沉为脓
吴。浮沉改置。马云。 。腐同。张云。脉浮者。病当在外。而为血瘕。脉沉者。
病当在内。而为脓 。正以阴阳表里。不相交通。故脉证之反若此。
阴阳皆壮下至阴阳
张云。阴阳皆壮。则亢而为害。或以孤阴。或以孤阳。病之所及。下至阴阳。
盖男为阳道。女为阴器。隐曲不调。俱成大病也。
上合昭昭下合冥冥
张云。昭昭可见。冥冥可测。有阴阳之道在也。吴云。昭昭。天之道也。冥冥。
地之阴也。言脉之阴阳。合天地也。
遂合岁首
张。合。作至。高云。五脏五行。始于木。而终于水。犹四时始于春。而终于冬。遂合今 日孟春之岁首。简按阴阳皆壮以下文六句。与下文不相冒。且旨趣暧昧难晓。疑是他篇错简。今姑仍张注。
在理已尽草与柳叶皆杀
马云。冬三月之病。死证悉见。在理已尽。亦可延至地有草柳有叶之时。
其人始杀者。何也。有死征而有死脉也。以物生而人死。故亦以杀名之。向使交春之初。阳脉亦绝。有同阴脉。
止期在孟春而已。安能至此草柳俱见之日乎。张云。在理已尽。谓察其脉证之理。已无生意也。以冬之病而得 此。则凡草色之青。柳叶之见。阴阳气易。皆其死期。故云皆杀也。简按今仍王注。
春阴阳皆绝
马根据太素。删春字。吴张志高。并顺文释 之。今从马。
阳杀
马云。春三月为病者。正以其人秋冬夺于所用。阴气耗散。不能胜阳。故春虽非盛阳。交春 即病。为阳而死。名曰阳杀。张云。春月阳气方升。而病在阳者。故曰阳杀。杀者。衰也。高云。春三月之病。
阳气不生。故曰阳杀。杀。犹绝也。简按马张之注。义相反。今详马据王注。为病热而释之。义似长。仍从之。
草干
马云。若使其脉阴阳俱绝。则不能满此三月。而始死也。期在旧草尚干之时。即应死矣。无望 其草生柳叶之日也。简按王以降。并为深秋之节。然阴阳皆绝者。安有从春至深秋。而始死之理乎。虽旧草尚 干之解未允当。姑从马说。以俟后考。
至阴不过十日
张云。脾肾皆为至阴。夏三月。以阳盛之时。而脾肾伤极。则真阴败绝。天干易气。
不能堪矣。故不过十日也。高云。此夏三月之病。而有短期也。六月长夏。属于至阴。时当至阴。阳气尽浮于 外。夏三月而病不愈。交于至阴。不过十日死。李云。金匮真言论曰。脾为阴中之至阴。五脏六腑之本也。以 至阴之脏。而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