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涌泉。
是泉在地之下。从至阴而涌出。故曰。肾者至阴也。
帝曰春取络脉分肉
高云。本输篇云。春取络脉诸荣。大筋分肉之间。故问春取络脉之分肉。刺极浅 者何也。简按本输篇。四时气篇。寒热病篇。终始篇。四时刺逆从论。诊要经终篇。并论四时刺法。本节最详。
而义互异。然与水热穴。义不太涉。疑是他篇错简。
夏取盛经分腠
高云。四时气篇云。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故问夏取盛经分腠。刺稍深者。
何也。
脉瘦气弱
马云。脏气始长。其脉尚瘦。其气尚弱。志高同。
阳气留溢
甲乙。留。作流。
热熏分腠
甲乙。作温于腠内。
绝肤而病去
马云。用刺法者。必取此盛经分腠以治之。先以左手按。绝其皮肤。而右手刺之。即 病去者。邪尚浅也。吴云。绝其邪气于肤间。高云。夏时亦有绝皮肤。取孙络之病。故又言绝肤而病去者。邪 居浅也。今所谓取盛经者。乃盛阳之经脉。不在皮肤也。
秋取经输
马云。各经之经穴输穴也。高云。四时气篇云。秋取经输。邪在腑。取之合。故问秋取 经输。刺之深者。何也。
收杀
高云。收。收敛。杀。肃杀也。
取输以泻阴邪
高云。时方清肃。故阴气初胜。白露乃下。故湿气及体。阴气初胜。则阴气未盛。湿 气及体。则未能深入。故取输。以泻阴湿之邪。俞。经输也。所以答帝秋取经俞之问。
取合以虚阳邪
高云。秋时亦有阳邪内入之病。若果阳气在合。则取合以虚阳邪。所以然者。秋时阳 气始衰。故当更取于合。不但取于经输也。简按马云。此节。帝分明以经输为问。而伯乃对言所取在合。其阴 经则取输。要知伯之所答者为是。而帝之所问者误也。此说不可从。皇甫士安既云。是谓始秋之治变。是也。
故曰冬取井荥
吴云。故曰。古语也。冬时既取其在下之井荥。则下无逆阴。故春时木气升发。亦无 鼽衄之患也。高云。金匮真言论云。冬不按 。春不鼽衄。不按 者。使之藏。取井荥者。亦使之藏。故不曰 冬不按跷。而冬取井荥也。○马云。按此篇。秋曰治合。则阳气尚在合而治之。冬曰井荥。以阴邪欲下逆而出 之。其春必刺络脉分肉处。夏必刺盛经分腠矣。难经以春为刺井。夏为刺荥。秋为刺经。冬为刺合。与此大反。
要知经之所言者是。而难经则非也。简按灵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 合。又本输篇云。春荥。夏输。秋合。冬井。并与此篇同。新校正云。与九卷义相通。即是也。
领别
札记仲尼燕居郑注。领。犹治也。
膺俞
高云。膺中第一俞两旁。俞府穴也。简按甲乙。俞府。在巨骨下。去璇玑旁各二寸。陷者中。
宜是言膺中第一俞。而甲乙。中府。一名膺中俞。则高注却非。
背俞
高云。背中第一俞。两旁肺俞穴也。简按与旧注 异。未知孰是。新校正。亦疑王注其说不一。
髓空
志云。即横骨穴。所谓股际骨空。在毛中动下。高云。骨空论云。髓空。在脑后三分。锐骨之 下。悬颅二穴。简按甲乙。大迎。一名髓孔。若为督脉之腰俞。则不合此八者之数。王注恐非。志注亦无征。
然若为悬颅大迎等穴。则并在头部。不宜次于委中之下。亦似可疑。
热之左右也
吴云。左右。习近也。马云。皆治热之左右穴也。
<目录>卷七<篇名>调经论篇第六十二属性:马云。内言病有虚实。宜善调其经。
神有余
甲乙。神下。有有字。下文。气下。血下。形下。志下。并同。
精气
王引针经。见灵决气篇。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 属屈伸 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文少异。易系辞云。精气为物。疏。阴阳向导之气。氤氲积聚。
而为万物也。春秋繁露云。气之清者为精。治身者。以积精为宝。
十六部
志云。十六部之经脉也。手足经脉十二。 脉二。督脉一。任脉一。共十六部。高云。
谓两肘两臂两 两股。身之前后左右。头之前后左右也。简按高胜于旧注。
脾藏肉
高云。脾藏身形之肉。则形有余不足。脾所主也。
而此成形
吴。此。作各。
志意通
甲乙。通下。有达字。吴补调字。
成身形五脏
甲乙。无身字。及五脏二字。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
吴云。道。路也。隧。田间之水 道也。谓之经隧者。经脉流行之道也。简按王据于左传杜注。阙地通道曰隧。吴本于周礼隧人职。义并通。
血气未并
张云。并。偏聚也。邪之中人。久而不散。则或并于气。或并于血。病乃甚矣。
神之微
张云。此外邪之在心经也。浮浅微邪。在脉之表。神之微病也。
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