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也。寒者脉沉而细疾。身不动作。目睛不了了。饮食不下。鼻准气息者。姜 附汤主之。若身重四肢不举。术附汤主之。
黄芩芍药汤
治泄痢腹痛。或后重身热。久而不愈。脉洪疾者。及下痢脓血稠粘。
黄芩 芍药(各一两) 甘草(五钱)
上为粗末。每服半两。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滤清温服无时。如痛则加桂少许。
大黄汤
治泄痢久不愈。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无度。久不愈者。
大黄(一两)
上细 。好酒二大盏。同浸半日许。再同煎至一盏半。去大黄不用。将酒分为二服。顿服之。痢止一服。
如未止再服。以利为度。服芍药汤和之。痢止再服黄芩汤和之。以彻其毒也。
芍药汤
下血调气。经曰。溲而便脓血。气行而血止。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芍药(一两) 当归 黄连(各半两) 槟榔(二钱) 木香(二钱) 甘草(二钱炙) 大黄(三钱)
黄芩(半两) 官桂(一钱半)
上 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服。如血痢则渐加大黄。如汗后脏毒。加黄柏半两。根据前 服。
白术黄 汤
服前药。痢虽已除。犹宜此药和之。
白术(一两) 黄 (七钱) 甘草(三钱)
上 咀。均作三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清服之。
防风芍药汤
治泄痢飧泄身热脉弦。腹痛而渴。及头痛微汗。
防风 芍药 黄芩(各一两)
上 咀。每服半两。或一两。水三盏。煎至一盏。滤清温服。
治太阴脾经受湿。水泄注下。体微重微满。困弱无力。不欲饮食。暴泄无数。水谷不化。先宜白术芍药汤 和之。身重暴下。是大势来。亦宜和之。
白术芍药汤
白术(一两) 芍药(一两) 甘草(五钱)
上 。每服一两。水二盏。煎至一盏。滤清温服。如痛甚者。宜
苍术芍药汤
苍术(二两) 芍药(一两) 黄芩(半两)
上 。每服一两。加淡味桂半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清。如脉弦头微痛者。宜
苍术防风汤
苍术 防风(各二两) 上使 上 。同前煎服。如下血者。宜
苍术地榆汤
苍术(二两) 地榆(一两) 下使 上 。同前煎服。
以上证。如心下痞。每服加枳实一钱。如小便不利。各加茯苓二钱。如腹痛渐已。泻下微少。宜诃子散止 之。法云。大势已去。而宜止之。
诃子散
诃子(一两半生半熟) 木香(半两) 黄连(三钱) 甘草(三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以白术芍药汤调下。如止之不已。宜归而送之也。诃子散加浓朴一两。竭其邪气也。
虚滑久不愈者。多传变为痢疾。太阴传于少阴。是为贼邪。先以浓朴枳实汤。防其传变。
浓朴枳实汤
浓朴(一两) 枳实(一两) 诃子(一两半生半熟) 木香(半两) 黄连(二钱) 甘草(三钱炙)
大黄(二钱)
上为细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浆水散
治暴泄如水。周身汗出。一身尽冷。脉微而弱。气少而不能语。其甚者加吐。此谓急病。治 之宜以此。
半夏(二两汤洗) 附子(半两炮) 干姜(五钱) 良姜(二钱半) 桂枝(五钱) 甘草(五钱炙)
上为细末。每服三五钱。浆水二盏。煎至一盏。和滓热服。甚者三四服。微者三服。大肠经动下痢为 溏。
大肠不能禁固。卒然而下。成水泄。青色。其中或有硬物。欲起而又下。欲了而不了。小便多清。此寒也。
宜温之。春夏桂枝汤。秋冬白术汤。
桂枝汤
桂枝 白术 芍药(各半两) 甘草(二钱炙)
上 。每服半两。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取清。宜温服之。
白术汤
白术 芍药(各三钱) 干姜(半两炮) 甘草(二钱炙)
上 为粗末。如前服之。甚则去干姜。加附子三钱。辛能发也。
治厥阴动为泻痢者。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或涕唾脓血。泻痢不止者。为难治。
宜升麻汤或小续命汤以发之。法云。谓表邪缩于内。故下痢不止。当散表邪于四肢。布于络脉。外无其邪。则 脏腑自安矣。
诸水积入胃。名曰溢饮。滑泄。渴能饮水。水下复泻而又渴。此无药证。当灸大椎。
诸泻痢久不止。或暴下者。皆太阴守病。故不可离于芍药。若不受湿。不能下痢。故须用白术。是以圣人 立法。若四时下痢。于芍药白术内。春加防风。夏加黄芩。秋加浓朴。冬加桂附。
然更详外证寒热处之。如里急后重。须加大黄。如身困倦。须加白术。如通身自汗。逆冷气息微。加桂附以温 之。如或后重脓血稠粘。虽在盛冬。于温药内亦加大黄。
诸下痢之后。小便利而腹中虚痛不可忍者。此谓阴阳交错。不和之甚也。当服
神效越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