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01-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第14页

宜 五苓散。和复元通气散服。
有阴 大如斗、诸药不能效者。宜当归四逆汤。加生姜茱萸。戴复庵曾用之效。
<目录>卷之三·诸气门<篇名>手气属性:手气手肿痛。或在掌指连臂膊。并五痹汤。蠲痹汤。
<目录>卷之三·诸气门<篇名>小肠气属性:气因寒聚为疝。血因寒聚为瘕。即是疝气。今谓之横弦竖弦。绕脐走注。小腹 痛。宜 蟠葱散。吞下茱萸内消丸。或盐酒调异攻散。
不问何证。皆可用生料五苓散。加炒茴香半钱。或一钱。服药未效。大痛攻刺不已。阴 缩手 足厥冷。宜香附子。仍炒盐乘热用绢裹。熨脐下。若大小腑不甚通者。五苓散加桂。下青木 香丸。
初发或头疼身热。或增寒壮热。并宜参苏饮。加木香有逆上攻心。下不觉痛。而见心疼 者。
宜以生韭捣取自然汁。和五苓散为丸。茴香汤下。亦于心痹疼证中互言之。有肾气才动。心 气亦发。上下俱疼者。宜异攻散。吞茱内消丸。或且专治下。下痛定则上痛定矣。
有肾气逆上。痰涎壅塞。迷闷。宜肾逆散。吞养正丹。凡人忽患胸背手足、颈项腰胯、
痛不 可忍。连筋骨牵引吊痛。坐卧不安、走易不定。俗医不晓。谓之走注。用风药。及针灸。非 也。又疑风毒结聚。欲成痈疽。妄以药贴亦非也。或头痛不可举。或神意昏倦。多睡。或饮 食无味。痰唾稠粘。夜间喉中如锯声。多流涎唾。手足重坠痹冷。脉不通。误认为瘫痪。亦 非也。凡此乃是痰饮顽涎。伏在心膈上下。变为此疾(于后停饮伏痰中选药)
<目录>卷之四·诸血门<篇名>鼻衄属性:鼻通于脑。血上溢于脑。所以从鼻而出。凡鼻衄。并茅花汤调止衄散。时进折二泔。仍 令其以麻油滴入鼻。或以萝卜汁滴入亦可。茅花白芍药对半。尤稳。
诸失血而发热甚者难治。十仅可一二全者。
有头风才发。则自衄不止。宜芎附饮。间进一字散。
有因虚致衄。此为下虚上盛。不宜过用凉剂。宜养正丹。及紫霞丹。仍佐以四物汤。芎 归汤。磨沉香服。
伤湿而衄。肾着汤。加川芎名除湿汤。
伤胃致衄者。名为酒食衄。 扑致衄者。名为折伤衄。外喜怒忧思诸气。皆能动血。以 此致 衄者。名五脏衄。上膈极热而衄者。金沸草散。去麻黄半夏。加茅花如荆芥数。或用黄芩芍 药汤。加茅花一撮。虚极者。茯苓补心汤。
饮酒过多。及食热物而衄。先用茅花汤。衄愈甚。则理中汤加干葛川芎各半钱。或止川 芎。不必干葛。或于理中汤去干姜。用干葛。或只根据本方。并芎不必加。或止用干姜甘草二味。
而衄不止。苏合香丸一丸。或以小乌沉汤一钱。白汤调下。或煎浓苏汤。独调小乌沉 汤。或 添入黑神散一钱。盐汤调下。亦得仍蓦然以水喷其面。使载惊则止。小乌沉浓苏汤调。非特 而衄。而五窍出血皆治。不因 而衄者亦治。诸窍血。皆可以水沃 。惊则血止。
曾病衄愈后。血因旧路。一月或三四衄。又有洗面而衄。日以为常。此即水不通借路 之意。
并宜止衄散。茅花煎汤调下。或四物汤。加石菖蒲阿胶蒲黄各半钱。煎熟。调火 石膏末一 匙头许。兼进养正丹。前诸证、服不效。大衄不止者。养正丹多服。仍佐以苏子降气汤。使 血随气下。
衄后头晕。四物汤。或芎归汤。十全大补汤。
伏暑而衄者。茅花汤调五苓散。伏暑吐血者。亦治。有先因衄血。衄止而变生诸证。或 寒热间作。或喘急无寐。病状不一。渐成劳惫。当于虚损诸证详之。后吐血同上治法。
<目录>卷之四·诸血门<篇名>舌衄属性:舌衄槐花为末掺之。或麦门冬煎汤。调妙香散。
<目录>卷之四·诸血门<篇名>肌衄属性:血从毛孔而出。名曰肌衄。以男胎发。烧灰 之。
<目录>卷之四·诸血门<篇名>牙宣属性:(即齿衄)
牙宣有二证。有风壅牙宣。有肾虚牙宣。风壅牙宣。消风散擦之。仍服。肾虚牙宣。以 肾主 丸。间黑锡丹。仍用姜盐炒香附。黑色为末。揩擦。其妙不可言也。
<目录>卷之四·诸血门<篇名>吐血属性:吐血者。血溢入浊道。留聚膈间。满则吐血。名曰内衄。宜苏子降气汤加人参阿胶各半 钱。
下养正丹。湿溢血伤。能令吐血。肾着汤。加川芎名除湿汤。此乃湿毒郁于经络。血溢妄行 从鼻则衄衄行清道。吐行浊道。流入胃脘。令人吐。血妄行于上。或吐。或咯。或嗽。用 琥珀效者。固多有之。宜择末药中。入此一味。或煎药去滓。可调服。
一吐血咯血。炒绿豆粉。和小乌沉汤。白汤点服。吐血不止者。菜头捣汁呷之。咯血者 每日空心进一二呷。入侧柏一两。沙参一两。焙研末。入飞面二钱。调如稀糊啜服。
上膈壅热吐血、四物汤、加荆芥、阿胶、各半钱。更不止。于本方中。加大黄滑石各半 钱。或降气汤。吞木香槟榔丸。从大便导之。(此实热则可。虚劳则不可)
吐甚头晕发为寒热者。降气汤。加四物汤各半帖。加阿胶一钱。若单单发热者。茯苓补 心汤。
胃伤吐血。宜理中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