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卷之三·诸气门<篇名>七气属性:七气致病。虽本一气。而所以为气者。随证而变、三因方论最详。喜怒忧思悲恐惊。谓 之七 气。所伤。有小疾在咽喉间。如绵絮相似。咯不出咽不下。并宜四七汤未效。进丁沉透膈汤 审知是思虑过度。宜四七汤。去茯苓。加半夏如数。仍加石菖蒲人参各半钱。审知盛怒成 疾。面色青黄。或两胁胀满。宜调气散。或四七汤。加枳壳木香各半钱。因惊恐得疾。心下 怔忡者。见惊悸门外有七气眩晕者。当于诸中门、中气证取药。
<目录>卷之三·诸气门<篇名>痞塞属性:(附噎膈)
诸痞塞。及噎膈。乃是痰为气所激而上。气又为痰所膈而滞。痰与气搏。不能流通。并 宜用 二陈汤。加枳实缩砂仁各半钱。木香一钱。或五膈宽中散。应诸痞塞胀满。胸膈不利。或气 上逆。或腹疼痛。并宜木香流气饮。应膈上诸般冷气。不问痞塞。及疼痛。且与姜汁一二盏 痰饮尤宜。
邪气作痞。宜用疏剂。若气不顺。逆上为痞。此乃虚痞。愈疏而痞愈作。宜于收补中。
微有 疏通之意。不可十分用香剂。古方载泻后膈痞。用理中。即此意也。因七气所伤。结滞成疾 痞塞满闷。宜四七汤。或导痰汤。加木香半钱。或下来复丹。因冷气滞停中脘。痞塞。并 可用挝脾汤。加丁香。或丁沉透膈汤。因伤食痞塞。见诸伤门。伤食证。气虚上逆。遂成痞 塞而疼者。六磨饮。吞黑锡丹。
若痞塞服诸药不效。大便不甚通者。宜感应丸。加巴豆或半硫丸。备急丸。木香槟榔丸 通之。
因怒痞塞。见本门七气证。诸五噎五膈。并宜五膈宽中散。不效。谷神加禾散。前痞塞 诸药 皆可选用。噎膈甚而水浆不入。药食皆不下。食入口即吐者。当镇坠之。宜盐汤下灵砂丹 仍以嘉禾散作末。干点服。
<目录>卷之三·诸气门<篇名>积聚属性:五脏之积曰五积。六腑之积曰六聚。积有定形聚无定处。不问何经。并宜十味大七气汤 吞下 去食积。牵牛甘遂去水积。雄黄腻粉去涎积。HT 砂水银去肉积。各从其类也。
有饮癖结成块。在腹胁之间。病类积聚。用破块药。多不效。此当行其饮。宜导痰汤。
何以知为饮。其人先曾病瘥。口吐涎沫。渍水。或素来多痰者。是也。
又多饮人。结成酒癖。腹肚积块。胀急疼痛。或全身肿满。肌黄少食。宜十味大七气汤 肝积在左胁下。状如覆杯。或如鳖。或呕逆。或痛。在两胁。牵引小腹。足寒转筋。久 疟。名曰肥气。宜大七气汤煎熟。待冷。却以铁器烧通红。以药淋之。乘熟服。肺积在右胁下 大如覆杯。气逆背痛。或少气喜忘。目瞑肤寒。皮中时痛。如风缘针刺。久则咳喘。名曰息 贲。宜大七气汤。如桑白皮半夏杏仁各半钱。
心积起脐下。直至心。大如臂。腹热咽干。心烦甚。则吐血。名曰伏梁宜大七气汤。加 蒲。半夏各半钱。脾积在胃脘。大如覆杯。痞塞不通。背痛心疼。饥减饱见。腹满吐泄足肿肉 消。久则四肢不收。名曰痞气。宜大七气汤。下红丸子。
肾积发于小腹。奔上至心。上下无时。如奔豚走。饥见饱减。小腹急。腰痛口干。目昏 骨冷。久则骨痿。名曰奔豚。宜大七气汤。倍桂。加茴香炒楝子肉。各半钱。
若腹中似若癖瘕。随气上下。未有定处。宜散聚汤。
若气作痛。游走心腹间。攻刺上下。隐若雷鸣。或已成积。或未成聚。以全蝎一个。劈 煎汤。调苏合香丸。有正当积聚处。内热如火。渐渐遍及四肢。一日数发。如此二三日又愈 此不当攻其热。
又有元得热病。热留结不散。遂成 癖。此却当兼用去热之剂。
有病 瘕腹胀。纯用三棱莪术。以酒煨服。下一物如黑鱼状而愈。或加入香附子用水煎 多服取效。又有病此者。用姜苏汤。吞六味丸。六味者。乃小七香丸。红丸子。小安肾丸。连 翘丸。三棱煎。理中丸。六件等也。
诸饱气。并见诸痛门腹痛证。
<目录>卷之三·诸气门<篇名>肿属性:肿病不一。遍身肿。四肢肿。面肿。脚肿。方谓之水气。然 有阳水。有阴水。并宜先用五皮饮。升降汤。或除湿汤。加木瓜腹皮各半钱。如未效。继以 四磨饮。兼吞桂黄丸。肿者。总名曰钟也。寒热气所钟聚也。应阴水阳水。及蛊胀。服药。
外并宜赤小豆粥佐之。
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多闭。此属阳水。轻宜四磨饮。添磨生枳壳。兼进莱菔 饮。重则疏凿饮子。万灵饮利之。以通为度。
亦有虽烦渴。而大便已利者。此不可更利。宜用五苓散。加木通大腹皮半钱。以通小便 或分心气饮。
遍身肿。不烦渴。大便自调。或溏泄。小便虽少。而不涩赤。此属阴水。宜实脾饮。小 便多少 如常。有赤时。有不赤时。至晚则微赤。却无涩滞者。亦属阴也。不可遽补。木香流气饮。
继进复元丹。若大便不溏。气息胀满。宜四磨饮。下黑锡丹。
感湿而肿者。其身虽肿。而自腰下至脚重。腿胀满、尤甚于身。气或急。或不急。大便 或溏 或不溏。但宜通利小便。多服五苓散。吞木瓜丸。间进除湿汤。加木瓜腹皮各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