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352-温病条辨-第35页

矣,理当快利,而又不爽者何?盖湿中藏热,气为湿热郁伤,而不得畅遂其本 性,故滞。脏腑之中,全赖此一气之转输,气既滞矣,焉有不欲作滞下之理乎!曰欲作,作而未遂 也;拘急,不爽之象,积滞之情状也;小便短者,湿注大肠,阑门(小肠之末,大肠之始)不分水,膀胱 不渗湿也。故以四苓散分阑门,通膀胱,开支河,使邪不直注大肠;合芩芍法宣气分,清积滞,预夺 其滞下之路也。此乃初起之方,久痢阴伤,不可分利,故方后云∶久利不在用之。
按浙人倪涵初,作疟痢三方,于痢疾条下,先立禁汗、禁分利、禁大下、禁温补之法,是诚见世之 妄医者,误汗、误下、误分利、误温补,以致沉 不起,痛心疾首而有是作也。然一概禁之,未免因 噎废食;且其三方,亦何能包括痢门诸证,是安于小成,而不深究大体也。瑭勤求古训,静与心谋,
以为可汗则汗,可下则下,可清则清,可补则补,一视其证之所现,而不可先有成见也。至于误之一 字,医者时刻留心,犹恐思虑不及,学术不到,岂可谬于见闻而不加察哉!
\x四苓合芩芍汤方\x(苦辛寒法)
苍术(二钱) 猪苓(二钱) 茯苓(二钱) 泽泻(二钱) 白芍(二钱) 黄芩(二钱) 广皮(一 钱五分) 浓朴(二钱) 木香(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久痢不在用之。
八八、暑湿风寒杂感,寒热迭作,表证正盛,里证复急,腹不和而滞下者,活人败毒散主之。
此证乃伤水谷之酿湿,外受时令之风湿,中气本自不足之人,又气为湿伤,内外俱急。立方之 法,以人参为君,坐镇中州,为督战之帅;以二活、二胡合川芎从半表半里之际,领邪出外,喻氏所谓 逆流挽舟者此也;以枳壳宣中焦之气,茯苓渗中焦之湿,以桔梗开肺与大肠之痹,甘草和合诸药,乃 陷者举之之法,不治痢而治致痢之源,痢之初起,憎寒壮热者,非此不可也。若云统治伤寒温疫痹 气则不可,凡病各有所因,岂一方之所得而统之也哉!此方在风湿门中,用处甚多,若湿不兼风而兼 热者,即不合拍,奚况温热门乎!世医用此方治温病,已非一日,吾只见其害,未见其利也。
\x活人败毒散\x(辛甘温法)
羌活 独活 茯苓 川芎 枳壳 柴胡 人参 前胡 桔梗(以上各一两) 甘草(五钱)
共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杯,生姜三片,煎至七分,顿服之。热毒冲胃噤口者,本方加陈仓米各 等分,名仓廪散,服法如前,加一倍,噤口属虚者勿用之。
八九、滞下已成,腹胀痛,加减芩芍汤主之。
此滞下初成之实证,一以疏利肠间湿热为主。
\x加减芩芍汤方\x(苦辛寒法)
白芍(三钱) 黄芩(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浓朴(二钱) 木香(煨,一钱) 广皮(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忌油腻生冷。
〔加减法〕肛坠者,加槟榔二钱。腹痛甚欲便,便后痛减,再痛再便者,白滞加附子(一钱五分),酒炒 大黄(三钱);红滞加肉桂(一钱五分),酒炒大黄(三钱),通爽后即止,不可频下。如积未净,当减其制,
红积加归尾(一钱五分),红花(一钱) 桃仁(二钱)。舌浊脉实有食积者,加楂肉(一钱五分),神曲(二 钱),枳壳(一钱五分)。湿重者,目黄舌白不渴,加茵陈(三钱),白通草(一钱),滑石一钱。
九十、滞下湿热内蕴,中焦痞结,神识昏乱,泻心汤主之。
滞下由于湿热内蕴,以致中痞,但以泻心治痞结之所由来,而滞自止矣。
\x泻心汤\x(方法并见前)
九十一、滞下红白,舌色灰黄,渴不多饮,小溲不利,滑石藿香汤主之。
此暑湿内伏,三焦气机阻窒,故不肯见积治积,乃以辛淡渗湿宣气,芳香利窍,治所以致积之 因,庶积滞不期愈而自愈矣。
\x滑石藿香汤方\x(辛淡合芳香法)
飞滑石(三钱) 白通草(一钱) 猪苓(二钱) 茯苓皮(三钱) 藿香梗(二钱) 浓朴(二钱) 白蔻仁(钱)
广皮(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九十二、湿温下利,脱肛,五苓散加寒水石主之。
此急开支河,俾湿去而利自止。
\x五苓散加寒水石方\x(辛温淡复寒法)
即于五苓散内加寒水石三钱,如服五苓散法,久痢不在用之。
九十三、久痢阳明不阖,人参石脂汤主之。
九窍不和,皆属胃病,久痢胃虚,虚则寒,胃气下溜,故以堵截阳明为法。
\x人参石脂汤方\x(辛甘温合涩法,即桃花汤之变法也)
人参(三钱) 赤石脂(细末,三钱) 炮姜(二钱) 白粳米(炒,一合)
水五杯,先煮人参、白米、炮姜令浓,得二杯,后调石脂细末和匀,分二次服。
九十四、自利腹满,小便清长,脉濡而小,病在太阴,法当温脏,勿事通腑,加减附子理中汤主之。
此偏于湿,合脏阴无热之证,故以附子理中汤,去甘守之人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