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67-张氏医通-第155页

痒。挖 伤成疮者。六味丸加白蒺藜。
耳中痒。肾家有风。四生散。每作时服二三剂即瘥。
耳脓者湿热聚于耳中也。复元通气散如前加减。外以五倍子、全蝎、枯矾为末。入麝少许吹 入。或橘皮烧灰存性。入麝少许。先以绵拭耳内。脓净吹之。如壮盛之人。积热上攻。耳中出脓 水不瘥。凉膈散泻之。
耳中耵聍。耳鸣耳聋。内有污血。外用莱菔捣汁。研麝少许滴入。余法与耳聋相参治之。
虫入耳中。将生姜擦猫鼻。其尿即出。取尿滴耳中。虫即出。或用炒芝麻枕之。虫亦出。耳 中有物不可出。以弓弦或钱串绳。剪令头散蘸好胶着耳中。使其物粘之。徐徐引出效。薛立斋治 一男子。每交接。耳中痒痛或水出。以银簪探之。甚喜阴凉。此肾经虚火。用加减八味丸而愈。
又治一妇因怒发。每经行。两耳出脓。两太阳作痛。以手按之痛稍止。怒则胸胁乳房胀痛。
或寒热往来。小便频数。或小腹胀闷。皆属肝火血虚。加味逍遥散十剂。诸证悉退。以补中益气 加五味而痊。
<目录>卷八\七窍门下<篇名>鼻属性:(鼻 鼻鼽 鼻渊 鼻 肉 鼻疮 鼻疳蚀 鼻痛 鼻赤 鼻紫黑)
经曰。肺开窍于鼻。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五气入臭。藏于心肺。心肺有病。
而臭为之不利也。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肺主臭。在藏为肺。在窍为鼻。
阳明之脉。挟鼻络目。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
经云。其宗气走于鼻而为臭。夫宗气者。胃中生发之气也。因饥饱劳役损其脾胃则营运之气 不能上升。邪塞孔窍。
故鼻不利而不闻香臭也。丽泽通气汤。时值寒月。必须发散。或加麻黄、细辛之类于升麻汤内。
春夏可用葱白、白芷之属。佐以枯芩、苏叶。多加桔梗为舟楫。庶或成功。已经发散。未得全开。
脉洪有力。口干鼻燥者。君以辛凉清之。酒芩、栀子、薄荷之属。仍佐荆、防、升、芷。不可骤 用寒凉也。丹溪云。鼻为肺窍。肺家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有寒有热。暴起为寒。久郁成热。
寒伤皮毛。气不得利而壅塞。热壅清道。气不宣通。先以葱白、白芷、香豉、羌、防、紫苏、细 辛、辛荑之属表散。后以酒炒芩、连、姜汁炒黑山栀、生甘草、石膏、薄荷、川椒之属清火自愈。
近世以辛荑仁治鼻塞不闻香臭。无问新久寒热。一概用之。殊不知肺胃阳气虚衰。不能上透于脑。
致浊阴之气。上乾清阳之位而窒塞者。固宜辛荑之辛温香窜以通达之。若湿热上蒸。蕴酿为火而 窒塞者。非山栀仁之轻浮清燥不能开发也。至于风寒暴窒。重则丽泽通气。轻则葱白、香豉、细 辛、羌活、薄荷、荆芥之属。随寒热轻重而施。可不审权度而混治哉。王汝言曰。鼻塞不闻香臭。
或遇冬月多塞。或略感风寒便塞。不时举发者。世俗皆以为肺寒。而用解表通利辛温之药不效。
殊不知此是肺经素有火邪。火郁甚。故遇寒便塞。遇感便发也。治当清肺降火为主。而佐以通利 之剂。若如常鼻塞不闻香臭者。再审其平素。只作肺热治之。清金泻火消痰。或丸药噙化。或末 药轻调。缓服久服。无不效也。若其平素原无鼻塞旧证。一时偶感风寒而致窒塞声重。或流清涕 者。作风寒治。薛立斋云。前证若因饥饱劳役所伤。脾胃生发之气不能上升。邪害孔窍。故不利 而不闻香臭。宜养脾胃。使阳气上行。则鼻通矣。补中益气加辛荑、山栀。
鼻 肺气注于鼻。上荣头面。若风寒客于头脑。则气不通。久而郁热。搏于津液。浓涕结 聚。则鼻不闻香臭。遂成 。芎 散。外用千金搐鼻法。或瓜蒂、黄连、赤小豆为散。入龙脑少 许。吹鼻中。水出郁火即通。不应。非火也。乃湿也。瓜 蒂、藜芦、皂荚为散。入麝、脑少许。吹鼻中去水以散其湿。
鼻鼽 鼻出清涕也。风寒伤皮毛。则腠理郁闭。宜疏风清肺。香苏散加川芎、蜀椒、细辛、
辣桂、诃子。不应。非风也。乃寒也。辛夷散去木通、防风、升麻。 本。加桂、附、蔓荆、诃 子、白术。如血与涕俱出。谓之鼽衄。宜和营降火。当归内补建中汤加香豉、童便最捷。后以六 味合生脉调之。鼻塞脑冷清涕出。千金通草辛荑搐鼻法。鼽鼻鼻中 肉不得息。用矾石藜芦散吹之 鼻渊 鼻出浊涕。即今之脑漏是也。经云。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传为衄 瞑目。要皆阳 明伏火所致。宜风药散之。辛荑散加苍耳、薄荷。夏月。加黄芩、石膏。不应。非火也。膈上有 浊痰。湿热也。双解散加辛荑。鼻渊鼻鼽。当□寒热。若涕浓而臭者为渊。属热。清凉之药散之。
若涕清而不臭者为鼽。属虚寒。辛温之剂调之。鼻中时时流臭黄水。甚者脑亦时痛。俗名控脑砂。
用丝瓜藤近根三五尺许。烧存性。为细末。酒调服即愈。鼻渊脑漏。用生附子为末。煨葱涎。和 如泥。夜间涂涌泉穴。一方。以老少年阴干。有嘴壶内烧烟。以壶嘴向鼻熏之。左漏熏右。右漏 熏左。一方。以石首鱼脑 过。和生白矾、脑麝搐之。一法。用白鲞头一枚。炙燥为末。放火在 有嘴壶内。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