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00-古今名医汇粹-第20页


血温身热者,邪火有余,真阴衰败,故死。心主血,肝藏血,故二脏 于下血,同病为顺而可治。若肝 脾同病,为土败木贼,其难治也明矣。小沉而涩为肠 者,以阴不足而伤血也。然脉沉细不当热,今身热,
是为逆。七日,六阴败尽也。
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膈偏枯。
沉鼓涩,阳不足也。外鼓大,阴受伤也。小坚而急,心火郁而内热也,胃为水谷之海,胃气既伤,
心部又病,此上下痞满,膈偏枯矣。
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脉来悬钩浮为常脉。
搏,脉坚强,阴虚最忌。若血衄脉搏身热,真阴败脱也。然失血之证多阴虚,阴虚之脉多浮大,故悬 钩浮乃其常脉,无足虑也。
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脉至如数,使 人暴惊,三四日自己。
如数,非真数之脉,以猝动肝心之火,故令人暴惊。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当消环自己。
心脉坚搏,肝邪乘心,脏气亏甚,少阴脉从心系上挟咽,故令舌卷不能言。搏坚之脉,皆肝邪盛也 ,五脏皆畏之。盖五脏以 胃气为本,脉无胃气则死。凡木强者土必衰,脉搏者胃多败,故坚搏为诸脏所忌。搏之微,邪亦微;搏之甚 ,则几于真脏矣。故当以搏之微甚,而察病之浅深。
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其不复发散也。
肺脉搏坚,邪乘肺也。肺系连喉,故为唾血。软散,肺虚不敛,汗出如水且亡阳,故不可更为发散。
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
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软而散当病食痹。
胃脉搏坚,木乘土也。色赤,则阳明火盛也。木火交炽,胃经必伤,阳明下行者,从气街下行抵 伏兔,故病髀如折也。软散则胃气本虚,食则气逆,滞闷不行,而为食痹。
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胫肿,若水状也。
邪脉乘脾,脾虚无以生血,故本脏之色见,脾弱不能生肺,故为少气。若软散色不泽者,尤见脾虚,
脾络内踝前廉。循 骨后,故病足胫肿。若水状,以脾不制水也。
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今不复也。
邪干肾气必衰,色黄赤为火土有余,故病腰如折也。软散则本虚,肾主水以生化津液,今肾气不化,
故病少血。按五脏病脉,一曰搏坚,一曰软散,而其为病多皆不足。盖搏坚之脉,邪胜于正,是谓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软散者,本原不足,谓正气夺则虚也。有邪致虚,无邪本虚。虚若一而病本不同,
所当辨也。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阴,主少阴而言。肾主子宫,胎孕之所主也。阳别者,言阴脉搏手,似乎阳邪,然其鼓动滑利,
本非邪脉。盖以阴中见阳,而别有和调之象,是谓阴搏阳别也。然犹当察孕妇之强弱老少,及平日之偏 左偏右,尺寸之素强素弱,斯足以尽其义矣。
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
缓因胃热,滑以阳强,故病热中。缓谓纵缓之状,非迟也。盛则中气滞紧,则邪有余,故为胀也。
阴阳虚,肠 死。
阴阳虚,尺寸俱虚也。胃气不留,魄门不禁而阴阳虚者,脏气竭也。故死。
阳加于阴,谓之汗。
阳言脉体,阴言脉位,汗液属阴,而阳加以阴,阴气泄矣。
阴虚阳搏,谓之崩。
阴虚,沉取不足;阳搏,浮取有余。阳实阴虚,故曰内崩失血。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平旦死。三阳俱搏且鼓,
三日死。三阴三阳俱 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三阴俱脾肺也。搏即真脏之击搏。二十日,肺脾成数。夜半阴极气尽,故死。二阴俱心肾也。十三日,
心肾之成数。夕时阴阳相半,水火分争也。一阴俱心主与肝也。平旦木火旺极,而邪更甚,故死。三阳俱 手足两太阳也。水一火二,故死。在三日,既搏且鼓,阳邪盛极矣。三阴三阳,四脏俱搏,则上下俱病。故 在上则心腹满胀,至于发尽;在下则不得隐曲,阴道不通也。四脏俱病,惟以胃气为主,五谷尽而死矣。
二阳俱,大肠胃也。独阙一阳,必脱简。
<目录>卷二\脉要集<篇名>病主脉属性:脉虚气虚尺虚,是谓重虚。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 然。脉虚者,不象阴也。如此者,滑则生 ,涩则死。
气虚,语言轻微。尺虚,筋脉无力。脉虚亡血可知,故云不象阴也,滑则血未亡,故生。
寒气暴上,脉满而实,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
脉满而实,伤寒之脉,尺寸俱紧也,逆,涩也。滑则阴血不亏。阴虚则涩,不任大寒也。
脉浮而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