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98-古今医统大全-第50页

便变,或赤或涩也。
帝曰∶脾脉独何主?曰∶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者也。善者不得见,恶者可见。(脾寄 旺于四季,故善不可见,恶可见。)其来如水之流,此为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啄,此谓不及,
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
中气不足,不能灌溉于四旁,则五脏不和,故九窍不通也。
\x平人气象篇\x 曰∶欲知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
曰足胫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 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寸 口脉沉而喘,曰寒热。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
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急者,曰疝瘕少腹 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尺脉缓涩,谓之解 。安卧脉盛,谓之 脱血。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寒脉细,谓之后泄。脉尺粗常热谓之热中。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孕子也。
少阴在掌后陷中,当小指而应手者也。动谓动也,经脉别论曰∶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经脉别论篇曰∶食入于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精气归肺,肺朝百脉,输精于 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气口乃手太阴肺脉,为脉之大会,百脉尽朝,故以其分决死生,是成寸口脉法,寸关尺三部是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水精布经,五脏四时俱以常度,不相失也。
\x平人气象篇\x 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
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石弦而曰不,谓不似微弦微石之和也。五脏仿此。
\x玉机真藏论\x 曰∶见真藏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自为其状而 至太阴。)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
故真藏之气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曰死。
高保衡《新校正》云∶真藏脉者,无余物和杂,故名真也。如弦是肝脉,若微弦则和,而 有胃气微弦,二分胃气,一分弦气,故曰微弦。若三分俱弦,则 为真藏脉矣。
\x脉要精微篇\x 曰∶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 而散者,当消环自已。肺脉 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 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不复发散也。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 坠若搏,(若搏,或坠,或击伤而搏也。)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 而散者色泽,当病溢饮。
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溢入肌皮肠胃之外也。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髀抵伏兔,故病 如折也。)其 而散者,当病食痹。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 而散色不泽者,当 病足 肿,若水状也。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 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令不复也。
搏坚,皆为太过;软而散,皆为不及。五脏各因太过不及而病也。
\x阴阳别论篇\x 曰∶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 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汪心谷云∶阴者五脏之阴也,阳者胃之阳气也。二十五阳一岁,五脏脉变,各经阳气有五,
合为二十五也。三阳三阴,手足三阳三阴经也。一,同也。夫经脉者,由于胃气冲灌,而行贯乎 四时,曰春弦夏钩秋毛冬石,兼微曰平,如胃之阳气少者曰病,以寸尺候其病处,或在肾在腹在 膻中之类。若胃之阳气已绝,不能与脉俱至于手之太阴,而五脏之阴气独见,见则为败,败必死 也。其死必于所不胜之期,如肝见庚辛,心见壬癸,脾见甲乙,肺见丙丁,肾见戊己,故曰知死 生之期。王氏及《素问钞》,皆以人迎气口牵强注释,于理益晦,知者审之。
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
汪氏∶真脉之脏脉者,谓真脏脉之至数,以分五脏之属也。至,脉之应也。悬绝,止绝也。
急,劲也。十八,肝脏之得数也。日,日干庚辛是也,脉绝死于所不胜之期。凡脉至流行,内应 五脏肝心脾肺肾之气,外应先天五行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之数,故脉五至为小息,五十至为一 大息。若五十至之中,有胃气无止绝曰平。无胃气兼止绝有常数者曰死。凡脉止绝,法以至绝至 复数起,周五脏而得其余数,则应所属之脏气已绝,至于所不胜之期日而死。肝至十八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