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96-古今医彻-第25页

则生风。一经感召。而病机之跃跃欲动者。则从 少阳之火以上头角。故头风先患左半者以此。然木邪凌土。脾胃受克。头 痛甚者。必作呕。乃由少阳入阳明。则侵及于右半者以此。可见头风之疾。
乃本肝经而作。肾水不能生肝木。肝木来乘脾土。惟以补中益气。调中益 气。使清阳上升。入黄柏以降阴火。土生金。金平木。水制火。东垣先生深察 病机。立方神应。非后人所几及。于此见一班云。若漫作风治。去之不啻千 里。希其效也得乎。
一大寒犯脑。头痛齿亦痛。用补中益气汤加麻黄附子细辛。
一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用调中益气汤。
一挟热头痛。烦躁不宁。用茶调散。
一痰厥头痛。因误服疏风。脾胃虚损。头旋吐痰。身重肢冷。头苦痛如裂者。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一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用黑锡丹。
一眉棱骨痛。风热痰气上攻者。用选奇汤。
调中益气汤 升麻 柴胡 黄柏(酒炒) 川芎 甘草(各三分炙) 苍术(泔制) 人参 陈皮(各七分)
黄(蜜炙) 当归 蔓荆子(各一钱焙研)
水煎。畏寒甚。加细辛三分。
茶调散 黄芩(酒浸炒,二两) 川芎(一两) 白芷(五钱) 荆芥(四钱) 薄荷 细茶(各三钱)
为细未。每服三钱。茶送下。巅顶及脑痛。加细辛 本蔓荆子各三钱。
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 麦芽(各钱半) 干姜(三分) 白术(土炒) 神曲(各一钱炒) 黄柏(二分酒炒) 人参 苍术(米 泔制) 天麻(煨) 黄 (蜜炙) 陈皮 泽泻 茯苓(各五分)
水煎 黑锡丹 沉香 附子(制) 葫芦巴 肉桂(各五分) 茴香(焙) 补骨脂 木香 金铃子 肉豆蔻 黑锡 硫黄(与黑锡结砂各一两)
为末。研匀酒煮。面和丸。梧子大。阴干。每服五钱。空心姜盐汤送下。一方有阳起石五钱。巴戟一两。
选奇汤 防风 羌活(各三钱) 黄芩(一钱酒炒) 甘草(三钱夏生冬炙)
每服三钱。水煎热服。
<目录>卷之三\杂症<篇名>头眩属性:经言诸风掉眩。皆属肝木。则眩者风之所作。而肝之所主。河间则责于火。
火炎上而动摇也。丹溪则责于痰。痰流动而冲溢也。然治火并治痰。而眩 如故者何耶。良缘火之有余。本于水之不足。则壮水之主。钱氏六味丸加 鹿茸是也。痰之所发。由于水之上泛。则益火之原。仲景肾气丸补而逐之 是也。使根本坚实。即枝叶扶苏。孰得而震撼之哉。其次则莫如培土。木克 土。而实藉土以自栽。有如思虑太过。则调以归脾。劳役不节。则益以补中。
使心火宁而不盗母气。肺金旺而化源益滋。更入杜仲枸杞山茱萸之属。
上病下取。则鲜有不安者也。盖眩为中之始基。中为眩之究竟。其所以致 此者。未有不戕。贼真阴而得。则又何容讳耶。
一体虚之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皆能眩晕。当以脉证别之。
一气虚者。乃清气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阳而致。当升阳补气。血虚者。乃亡 血过多。阳无所附而然。当益阴补血。此皆不足之症也。痰涎郁遏者。宜 开痰导郁。重则吐下。风火所动者。宜清上降火。外感四气。散邪为主。此 皆有余之症也。刘宗浓辨之颇详。要之素无病而忽眩者。当于有余中 求之。素不足而眩者。当于先后天分之。不得以气血该也。
本事川芎散 治肝风眩晕。
山茱萸(一两) 小川芎 人参 山药 茯神 甘菊花(各半两)
为末。每服二钱。酒调下。
钩藤散 治肝火头晕。兼有痰者。
钩藤 陈皮 麦门冬 半夏 茯神 甘菊花 人参 防风 白茯苓(各半两) 甘草(一钱) 石膏(一两)
每服四钱。姜七片。水煎。
许学士二方。用意颇微。不可忽视。
<目录>卷之三\杂症<篇名>鼻渊属性:鼻渊一名脑渊。以鼻之窍。上通脑户。脑为髓海。犹天之星宿海。奔流到底。
骨中之髓。发源于此。故髓减则骨空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李濒湖云。鼻 气通于天。天者。头也。肺也。肺开窍于鼻。而阳明胃脉。环鼻而上行。脑为元 神之府。而鼻为命门之窍。人之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则头为之倾。九窍为 之不利。然肺主皮毛。形寒饮冷则伤肺。治者但见其标。不求其本。往往喜 于解散。散之过。则始流清涕者。继成独涕。渐而腥秽。黄赤间杂。皆由渗开 脑户。日积月累。而至 羸矣。使非参 益其阳。麦冬五味敛其阴。佐以辛 荑透其窍。脑户何由而固耶。虚寒少入细辛。内热监以山栀。又须六味丸 加鹿茸枸杞等。下填肾阴。则精足者髓自充。尚何漏卮之足云。
补中益气汤 黄 (一钱半蜜水炒) 人参 白术(炒土) 当归 麦冬(各一钱去心)
广皮(七分) 柴胡 炙甘草 升麻 辛荑 山栀(各三分炒黑) 五味子(九粒杵)
姜枣水煎。
补脑丸 治鼻渊久不愈者。神效。
人参 麦门冬(去心) 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