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日 之间。即化为轻。疹以六七日之内。渐没为安。则又殊矣。
按忆自己丑及壬辰癸巳。疹症大行。无论长幼。阖境相沿。比余诊之。则 咳嗽喷嚏泄泻。甚至目红鼻衄咽痛声哑。众咸作 治。予曰。此皆属肺 经症。乃疹而非 也。考之方书。独于幼科准绳得之。犹未惬意。内弟孙 子大起专幼科。性嗜学。乃出朱惠民传心录示余。余读之。见其方法井 井。治验昭昭。予遵而行之。百不爽一。任其变幻而总以发透为主。其间 有停食者。有失血者。有胎孕者。略为加减。或兼消兼清。而孕未有不堕 者。孕堕而疹未有不愈者。余于是时。莫不应手取效。又岂敢忘其所自 哉。姑识之。
\x治验\x 一女子食面停滞。而疹甚稠密。余先与托疹。胸膈胀满。加卜子浓朴而胸 始宽。疹亦透。但能食者多。而此其百一耳。
一男人发疹。因服凉药。腹痛泄泻。疹色淡白。余与白茯苓炙甘草浓朴陈 皮葛根桔梗薄荷煨姜二剂。腹痛止而疹红绽乃愈。
一男子夏令发疹。幼科加麻黄羌活。鼻衄不止。咽痛声哑。予与玄参连翘 甘桔鼠粘薄荷等清凉而安。盖疹不虑其多而虑其伏。伏则喘急鼻扇。
甚则成疳痢劳瘵。多至不救。更有一人之身而二三发者。乃时气所感。
非比痘症终生一次不可不知。
荆防饮 防风 荆芥 鼠粘子(焙研) 前胡 桔梗 苏薄荷 陈皮 葛根(各一钱)
甘草(二分) 山楂肉(一钱五分)
加生姜一片。芫荽一撮。无则用子。如发透。去荆防。胸膈不宽。加枳朴。痰 多。加苏子。泻甚。去鼠粘。咽痛。加射干。火毒。加玄参。腹痛。加茯苓浓朴。二 剂后。去荆防。加薄荷一钱。枳壳一钱。一疹本肺经。世俗动以羌活太阳 药燥之。一失也。其害则为咽痛烦躁尤轻。又以石膏汤寒其胃。一失也。
其害则变异顷刻。立致其死。衔冤者可不大畏哉。
<目录>卷之一\伤寒<篇名>发黄属性:夫杂症之发黄。多由于湿。伤寒之发黄。多由于热。湿则黄色暗。而热则黄 色明也。湿则酒面鱼腥之所化。故胀满而不甚渴。热则辛散燥烈之所致。
故烦躁而不自宁。治之者亦不可一例而施也。胀满者。平胃散为主。加以 清水之剂。烦躁者。栀子豆豉汤为要。佐以生津之味。如干葛知母门冬花 粉。皆所以滋阴也。山栀黄连黄芩黄柏。皆所以抑阳也。苍术秦艽茯苓车 前。皆所以除湿也。至于食疸。则枳实莱菔之类。必不可缺。酒疸。则解酲五 苓之中。又所急需。女劳疸。虽有矾石砂石散。不如地黄汤易生地。入车前 牛膝尤胜。阴黄。四肢冷脉微。附子理中汤加茵陈。此先贤微妙之法也。又 有蓄血发黄。桃亡承气汤。止治其血而黄自退也。盖此症受补者少。而不 受补者多。不渴者易疗。而渴者难疗。久而不愈。中满腹胀。便成不治之候 矣。
茵陈栀子汤 治发黄。小便赤。
茵陈(二钱) 栀子(一钱炒) 黄连(一钱) 车前子(一钱炒) 泽泻(一钱)
枳壳(一钱) 广陈皮(一钱) 干葛(一钱)
灯芯生姜水煎。或加秦艽豆豉花粉知母。
平胃散 治湿郁发黄。
苍术(一钱米泔制) 浓朴(一钱姜汁炒) 广皮(一钱) 甘草(三分) 山栀(一钱炒)
茵陈(二钱) 秦艽(一钱) 茯苓(一钱) 生地(一钱) 葛根(一钱)
灯芯生姜水煎。
枳实汤 治食疸。
枳实(一钱五分) 陈神曲(一钱炒) 莱菔子(一钱五分炒研) 青皮(一钱) 豆豉(一钱)
茵陈(一钱) 广皮(一钱) 山栀(一钱炒) 黄芩(一钱) 浓朴(一钱姜制)
姜一片水煎。
<目录>卷之一\伤寒<篇名>吐蛔属性:蛔者根据胃为养。赞助化物之需。故古方欲其安而不欲其动。用炮姜理中 汤加川椒乌梅。所谓闻酸则静。见苦则安也。吴绶谓蛔厥却缘多饥。节庵 谓妄发厥阴汗。胃冷蛔上。又谓吐蛔虽大热。勿犯寒凉。则蛔厥之用温中 也必矣。及阅仲景乌梅丸。乌梅为君。人参附子细辛桂枝蜀椒当归为佐。
而柏皮之外。又加黄连。乃倍干姜。岂寒因热用。热因寒用法乎。乃余见一 妇。烦热呕酸。脉数吐蛔。欲投茱制黄连姜汁炒栀方可。奈医者执用温药。
随饮随毙。益信仲景乌梅丸倍黄连。早已开示后学一大法门。而习俗罕 究也。又治二妇。食伤胀满不堪。蛔窜十余不止。气口脉有力。竟投枳朴等。
温中内消而愈。盖失饥与伤饱。又不可执一者乎。要之蛔在平人。宜有不 宜无。宜少不宜多湿。热甚。蛔虫滋长。发胃脘痛。吐出则少愈。若胃败吐蛔。
色黑且腐。并成族来者。在不治例。
理中汤 人参 白术(土炒) 干姜(炮各一钱) 甘草(八分) 乌梅肉(二个) 川椒(十粒)
水煎。
乌梅丸 治蛔厥 乌梅(七十五个) 人参 附子(炮) 柏皮 桂枝 细辛(各一两五钱)
干姜(二两五钱炮) 黄连(四两) 蜀椒 当归(各一两)
十味各捣末。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