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83-卫生宝鉴-第67页


柴胡(八两) 人参 黄芩 甘草(炙)
生姜(切。各三两) 栝蒌根(四两) 大枣(十二枚。两破)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至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x【柴胡桂姜汤】\x(三因方)
柴胡(八两) 桂枝(去皮) 黄芩(各三两) 牡蛎(熬)
甘草(炙) 干姜(炮。各二两) 栝蒌根(四两)
上以水一斗二升。煎至六升。去渣。再煎至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再服汗出愈 。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满。手足热而欲吐。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
邪气内藏于心肺。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肌肉消烁。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筋疼烦。时时呕逆。以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x【白虎加桂枝汤】\x 石膏(一斤。碎。绵裹) 知母(六两)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上 咀。水一斗二升。煮米取去渣。煎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汗出而愈。
疟疾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
\x【蜀漆散】\x 蜀漆(洗去腥) 云母(烧三日三夜) 龙骨(各等分。一方云母作云实)
上为末。发作前。浆水半盏。服一盏。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以上。
\x【牡蛎汤】\x治牡疟。
牡蛎(熬) 麻黄(去节。各四两) 蜀漆(洗腥) 甘草(炙。各二两)
上 咀。以水八升。先煮麻黄。蜀漆至六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
吐则勿更服。
\x【一剪金】\x治疟疾寒热。乃疟中圣药。
硫黄 信(各等分)
上同研末。用绯红绢子手捻药一捻。放于绢上。裹如豆大。上用细丝线紧缠。系数遭。系定。
用剪子剪切。切须紧系。如不紧恐药有失。每服一丸。星宿全时。新汲水送下。空心服。无得人知 。如服药。先一日夜服。
至明正发日。早去净野处避。不令人知。广宇亦得。
\x【克效饼子】\x治一切疟疾。
龙脑 麝香(各半两) 朱砂(一两一分) 荷叶 绿豆粉 炙甘草(各五两) 信(炙。二两半) 定粉(半两)
金箔(二十五片为衣)
上细末。炼蜜丸。每两作二十丸。捏作饼。金箔为衣。每服一饼。以新汲水磨化。每日发者未 发前服。间日发者不发夜服。隔数日发者一日夜服。连日发者凌晨服。
\x【温脾散】\x治疟疾寒热发歇。多时不瘥者。
甘草(生。半两) 绿豆(一两) 柴河车(一两) 砒(一钱半。另研)
上先杵紫河车等为末。入砒和匀。罗为末。每服半钱。新汲水少许送下。如是隔日发。须好日 夜深服。如 频日发。只夜深睡服。忌荤腥、瓜果、酒面、鱼、肉、生冷硬物。三两日。如受邪气深者。只一 服便定。十岁以上服一字。十岁以下至三五岁服半字。妇人有胎不可服。但请放心修合与人服。
切勿畏砒不敢。用予用此药三五十年。救人甚多。虽砒一味。有绿豆等三味性凉解得。新汲水亦 解。此药并不吐人。有人一种积实痰疟。每发时自吐食或涎。不曾服药亦吐。非药力也。假令金 液丹。用硫黄紫霜丸用巴豆、杏仁。有大毒大热。制了服之皆有效。小儿亦可服。恐不合此药。
故论及此。
\x【常山饮子】\x治疟疾。
知母 常山 草果(各二两) 甘草 乌梅(各三两) 良姜(一两三钱)
上锉。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二枚。煎至八分。去渣。无时。温服。
\x【草果饮子】\x治脾寒疟疾。
草果 川芎 紫苏叶 白芷 良姜 炙甘草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上等分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渣。温服。留渣两服并一服。当发日进二 服。不以时。
\x【交加双解饮子】\x治疟疾。辟瘴气。神效。
肉豆蔻 草豆蔻(各二个。一个生。一个用面裹煨赤色。去面)
浓朴(二寸。生一寸。姜制一寸) 甘草(二两。一半生用。一半炙用)
生姜(枣大二块。生一块。湿纸裹煨一块)
上 咀匀。分二服。水一碗。沙石器内煎至一大钱。去渣。发日空心带热服。未效。再一服必效。两渣并为一服煎。
<目录>卷十六\泄痢门<篇名>瘅疟治验属性: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司书吏高士谦。年逾四十。至元戊寅七月间。暑气未退。因官事出外劳 役。又因过饮。午后大发热而渴。冰水不能解。其病早辰稍轻减。服药不效。召予治之。诊其脉 弦数。金匮要略云。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疟论曰。瘅疟脉数。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
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
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寒。故但热而 不寒者。邪气内藏于里。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名曰瘅疟。月令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