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而作大热者,小柴胡汤。夏月因暑者,六和汤。若身极热而头极痛脉数者为热瘴,宜用南人挑草子法,亦不可不服药。第此证病深,最为难治。盖凉药多不可用,惟宜热药,须得法以用之。如附子汤冷服者是也。然此非工巧以处之则不可。如身热汗不多,头痛未解,或且与和解散。如腰以上极热,腰以下稍凉,胸膈烦渴,腰腿重疼,或大便溏滑,其脉数而按之不实,此阳浮阴闭也。惟李待诏生姜附子汤最妙。(此阴盛格阳之属。)凡初病者,以生姜、附子能发散耳。若病经去汗既多,虚烦潮上,则惟恐其不敛不降,宜用熟附、干姜、沉香冷服之。若便利则不用沉香,如烦甚则少加竹茹,渴甚多加人参、北五味,呃逆加丁香、淡竹茹。若烦躁而有异象眩惑,夜不安寝,可与温胆汤,惟大便利者不可服。若至四肢厥冷,两足冷甚,头额虚汗,时或呃逆,脉数而促,其证多危。惟以三建汤之属,能敛心液,能壮元阳,可以更生也。又有哑瘴,即热瘴之甚者。医书谓血得寒则凝泣,得热则淖溢,故热瘴面赤心热,舌破鼻衄,皆瘴热沸其血上涌所致,故宜用挑草子法。甚则血上塞其心窍,故昏不能言,或但噫噫作声,即哑瘴也。治此者当散其血,用局方黑神散,立见神效。其或涎迷心窍,而舌强者亦有之,却非真哑瘴也。及兼风痰之证者,俱当审察而后用药。 杨仁斋曰:瘴疟,挟岚瘴溪源蒸毒之气致然也。自岭以南,地毒苦炎,燥湿不常,人多瘴疟。其状血乘上焦,病欲来时,令人迷困,甚则发躁狂妄,亦有哑不能言者,皆由败血瘀于心,毒涎聚于脾。 戴复庵曰:近时因寒热发作,见其指甲青黑,遂名曰沙。或戛或挑,或灌以油茶,且禁其服药。此病即是南方瘴气,生料平胃散加草果、槟榔,正其所宜,岂有病而无药者哉。 蒋宝素曰:瘴气者,经旨所无,乃岭表方隅之疾。炎蒸湿郁,虫蛇毒气,上腾如雾,中人为患,类乎伏邪痎疟沙毒之证也。《后汉书》有薏苡解瘴之说,治其湿也。《圣济总录》、杨士瀛《直指》有瘴之名,用赤足蜈蚣、白芷治之,竟作蛇毒。《活人》三昧论,巢元方、杨仁斋有阴阳相搏之气,杂毒因暖而生岚瘴溪源蒸毒之语,亦以炎蒸气毒为主。王棐、继洪有寒瘴热瘴哑瘴之辨,及挑草子法,分其形证论治。沈存中、李待诏每用附子奏捷。盖岭南阳气外越,证多阴盛格阳,扶阳抑阴近理。然又云目黄赤者,不可用附子,亦有当汗下者,则此中表里寒热虚实无所不有,当以伏邪痎疟沙毒诸法参治。吴兴章杰岭表十说颇详,戴复庵言寒热作时,指甲青黑,是南方瘴气。诸家所论如是,余亦未历其境,难凭臆说。故故业师医案,家君医话,均未及此。谨录前哲精义于此,以俟国工君子。 略曰:砭曲池出血,北人谓之打寒,治伤寒温疫。刺头额上下唇出血,岭南谓之挑草子,治瘴气。挤眉心、承浆、胸前背后、出红斑,近代谓之挤沙,治感冒。(或用碗蘸香油刮诸处名刮沙,亦有用针挑者。)三者相似。然瘴与沙更近,则沙毒门射影丸、含沙散,治瘴可通用也。
瘴气论列方 生姜附子汤(六十二) 丹朱丸(未考) 七枣汤(六十三) 小柴胡汤(三十三) 嘉禾散(六十四) 附子汤(六十五) 正气散(六十六) 大柴胡汤(三十八) 不换金正气散(六十七) 感应丸(六十八) 六和汤(十五) 和解散(六十九) 温胆汤(七十) 三建汤(七十一) 黑神散(七十二) 平胃散(七十三)
医略论列方 十全大补汤(一) 大熟地 人参 云茯苓 当归身 川芎 炙甘草 冬白术 白芍 炙黄芪 肉桂 生姜 大枣 侯氏黑散(二) 黄菊花 冬白术 北细辛 云茯苓 煅牡蛎 苦桔梗 青防风 人参 枯矾 当归身 干姜 黄芩 川芎 桂枝 上十四味为末,酒服方寸匕。 风引汤(三) 生大黄 干姜 煅龙骨 炙甘草 桂枝 煅牡蛎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煅石膏 上十二味为末,取三指撮,井华水煎温服。 续命汤(四) 麻黄 桂枝 当归身 人参 干姜 煅石膏 炙甘草 川芎 苦杏仁 玉屏风散(五) 炙黄芪 青防风 冬白术 苏合香丸(六) 冬白术 青木香 乌犀角 制香附 公丁香 丹砂 诃黎勒 白檀香 安息香 麝香 荜茇 龙脑 沉香 苏合香油 薰陆香(各一两) 上十五味为末,炼蜜丸龙眼大,蜡壳收藏。 地黄饮子(七) 大熟地 制附子 云茯苓 巴戟天 石斛 远志肉 山萸肉 肉苁蓉 五味子 肉桂 石菖蒲麦冬 上十二味等分为末,每服五钱,生姜一片,大枣一枚,薄荷少许煎服。 四物汤(八) 大熟地 当归身 川芎 白芍药 白虎加人参汤(九) 生石膏 生甘草 知母 人参 粳米 一物瓜蒂散(十) 瓜蒂(即甜瓜蒂,今世所谓香瓜是也。) 大顺散(十一) 肉桂 干姜 苦杏仁 炙甘草 清暑益气汤(十二) 人参 冬白术 苍术 炙黄芪 当归身 麦冬 五味子 陈橘皮 青皮 葛根 黄柏 升麻 福泽泻 神曲 生脉散(十三) 人参 麦冬 五味子 黄连香薷饮(十四) 香薷 厚朴 白扁豆 川黄连 六和汤(十五) 云茯苓 炙甘草 人参 制半夏 藿香梗 白扁豆 宣木瓜 苦杏仁 砂仁 生姜 大枣 五苓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