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54-医方集解-第44页

明、厥阴、手少阳药也。南星辛烈,散风除痰;附子重峻,温脾逐寒;乌 头轻 所以扶其正气;少佐木香,所以行其逆气也(《医贯》曰∶观东垣之论,当以气虚为主,纵 有风邪,亦是乘虚而袭。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也。当此之时,岂寻常药饵能通达于 上下哉。急以三生饮一两,加人参一两,煎服即苏。此乃行经治痰之剂,斩关擒王之将,必 用人参两许,驱驾其邪,而补助真气,否则不惟无益,适以取败,观先哲用 附、参附,其 义可见。若遗尿、手撒、口开、鼻鼾为不治,然服前药多有生者。喻嘉言曰∶脏为阴可胜纯 阳之药 <目录>祛风之剂第九<篇名>地黄饮子属性:(河间)
治中风舌喑不能言,足废不能行,此少阴气厥不至,名曰风痱(音肥),急当温之(风 痱,如瘫痪是也。刘河间曰∶中风瘫痪,非为肝木之风实甚,亦非外中于风,良由将息失宜,
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 无知也,亦有因喜怒思悲恐五志过极而卒中者,皆为热甚,俗云风者言末而忘其本也。治宜 和脏腑、通经络,便是治风。昂按∶此即河间主乎火之说。盖西北风气刚劲,虚人感之,名 真中风,可用风药下药;南方卑湿,质弱气虚,虽有中证,而实不同,名类中风,宜兼补养 为治)。
熟地黄 巴戟(去心) 山茱萸 肉苁蓉(酒浸) 附子(炮) 官桂 石斛 茯苓 石 菖蒲 此手足少阴、太阴、足厥阴药也。熟地以滋根本之阴,巴戟、苁蓉、官桂、附子以返 真元之 味保肺以滋水源,使水火相交,精气渐旺,而风火自息矣(《医贯》曰∶观刘氏之论,则以 风为末而以火为本,殊不知火之有余、水之不足也。刘氏原以补肾为本,观其地黄饮子可见 矣,故治中风,又当以真阴虚为本。但阴虚有二。有阴中之水虚,有阴中之火虚,火虚者以 河间地黄饮子为主,水虚者当以六味地黄丸为主。果是水虚,辛热之药,与参 之品,俱不 可加。或曰风淫所胜,治以辛凉,何故反用桂附,使火盛制金,不能平木,而风不益甚耶。
曰∶此是肾虚真阴失守,孤阳飞越,若非桂附,何以追复其散失之元阳。其痰涎上涌者,水 不归元也;面赤烦渴者,火不归元也;惟桂附能引火归元,水火既归其元,则水能生木,木 不生风,而 <目录>祛风之剂第九<篇名>顺风匀气散属性:治中风半身不遂,口眼 斜(半身不遂,偏枯也。经曰∶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 小坚急,皆属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喑舌转可治。盖心是神机开发之本,胃是水谷 充大之标,标本相得,则膻中、气海之宗气盈溢,分布四脏三焦,上下中外无不周偏;若标 本相失,宗气虚耗,分布不周于经脉则偏枯,不周于五脏则喑。口眼 斜者,足阳明之脉夹 口环唇,寒则筋急,热则筋弛,左寒右热,则左急而右缓,右寒左热,则右急而左缓。阳明 燥金主 《元 毒,
白术(二钱) 乌药(钱半) 人参 天麻(五分) 白芷 苏叶 木瓜 青皮 甘草 (炙)
此足厥阴、阳明药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偏枯 僻,或左或右,盖血脉不周,而气 不匀 行之、补之而气匀矣,气匀则风顺矣;用木瓜者,能于土中泻木,调荣卫而伸筋也(戴复庵 曰∶治风之法,初得之即当顺气,及其久也即当活血。若不顺气,遽用乌附,若不活血,遽 用羌防 <目录>祛风之剂第九<篇名>丸属性:(张咏)
治中风 僻,语言謇涩,肢缓骨痛;及风痹走痛;或十指麻木;肝肾风气风湿诸疮(
斜语涩,风中于经也;肢缓骨痛,风而兼湿也;风痹肿痛,湿热流注也,世俗谓之流火,即 《内经 草。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采者佳。不拘多少,拣去粗茎,留枝、叶、
花、实,酒拌蒸晒九次,蜜丸 辛苦气寒,其味 臭,必蒸晒九次,加以酒蜜,则苦寒之 阴浊 此足少阴、厥阴药也。 能祛风散湿,行大肠之气,加以酒蒸蜜丸,气味清和,故能 补肝润肾,益气强筋(湿去则筋强)。然风药终燥,若风痹由于脾肾两虚,阴血不足,不由 风湿而得者,亦忌服之(唐成讷有进 表,宋张咏进 表云∶其草金棱银线,素茎紫 ,
节叶相对,颇类苍耳,臣吃百服,即至千服,须发乌黑,筋力轻捷,效验多端。昂按∶此药 不但搜风 <目录>祛风之剂第九<篇名>牵正散属性:(《直指方》)
治中风口眼 斜,无他证者(足阳明之脉,夹口环唇;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阳明 内蓄痰热,太阳外中于风,故牵急而 斜也。又曰∶木不及则金化缩短乘之,木为金乘,则 土寡于 白附子 僵蚕 全蝎(等分。为末。)每二钱,酒调服。
此足阳明、厥阴药也。吴鹤皋曰∶艽防之属,可以驱外风,而内生之风非其治也(肝有 热则自生风,与外感之风不同);星夏之属,可以除湿痰,而风虚之痰非其治也。三药疗内 生之风,治虚热之痰,得酒引之,能入经而正口眼。又曰∶白附辛可祛风(白附去头面之游 风),蚕蝎咸能软痰(僵蚕清化轻浮,能上走头面,驱风散痰;全蝎直走厥阴,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