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45-医宗金鉴-第80页

无己曰:要略云,阳证内热,则溢出鲜血;阴证内寒,则下紫黑如豚肝也。
喻昌曰:治下必先固中,中气不下坠,则滑脱无源,而自止。注家见用干姜,谓是寒 邪伤胃,不知热邪挟少阴之气填塞胃中,故少佐干姜之辛以散之也。
程知曰:此下利脓血之治法也。腹痛小便不利,少阴热邪也;而下利不止,便脓血,
则证为伤血,且有中气下脱之虞矣,故用桃花汤固肠止利也。
魏荔彤曰:此证乃热在下焦,而熏蒸中焦,使气化因热郁而不行,大便因热盛而自利 也。久而下利不止,将肠胃秽浊之物,如脓带血,尽随大便而下;热一日不消,利一 日不止也。
沈明宗曰:此邪挟内湿凝滞血分,则便脓血也。
<目录>卷二\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全篇<篇名>桃花汤方属性:赤石脂(一半全用,一半筛末)一斤 干姜一两 糯米一升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 服愈,余勿服。
【方解】
少阴寒邪,多利清谷;少阴热邪,多便脓血;日久不止,关门不固,下焦滑脱矣。此 方君以体膏性涩之石脂,养肠以固脱;佐以味甘多液之糯米,益气以滋中,则虽下利 日久,中虚液枯,未有不愈者也。其妙尤在用干姜少许,其意不在温而在散火郁,借 此以开脓血无由而化也。若一服愈,余勿服,以其粘涩之性甚也。
@@@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注】
少阴病诸下利,用温者,以其证属虚寒也。此少阴下利便脓血者,是热伤荣也,而不 径用苦寒者,盖以日久热随血去,肾受其邪,关门不固也,故以桃花汤主之。
@@@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注】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用桃花汤不止者,热瘀于阴分也,则可刺本经之穴,以泄其热,
热去则脓血自止矣。
【集注】
张璐曰:先下利日久,而后便脓血,则用桃花汤。若不先下利,而下利,便脓血,则 可刺经穴。若刺经穴不愈,则当从事白头翁汤;设更咽干心烦不得眠,则又须黄连阿 胶汤为合法也。
林澜曰:刺者泻其经气而宣通之也。下利便脓血,既主桃花汤矣,此复云可刺者,如 痞证利不止,复利其小便,与五苓散,以救石脂禹余粮之穷;故此一刺,亦以辅桃花 汤之所不逮也。
@@@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邪至少阴二三日,即口燥咽干者,必其人胃火素盛,肾水素亏,当以大承气汤,急泻 胃火以救肾水。若复迁延时日,肾水告竭,其阴必亡,虽下无及矣。
【集注】
成无己曰:与大承气汤急下之,以全肾何也?经云:三阴经受病已入于府者,可下而 已。则是上条少阴病乃入府证也,少阴邪热已转属府胃,府实热消灼肾水,故口燥咽 干,用大承气以泻府,而实热自除。且少阴之藏本肾属水,胃府属土,泻土所以救水 也。
方有执曰:口燥咽干者,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邪热客于其经,而肾水为之枯竭也 。然水干则土燥,土燥则水愈干,所以急于下也。
张璐曰:按少阴急下三证,一属传经热邪亢极,一属热邪转入胃府,一属温热发自少 阴,皆刻不容缓之证。故当急救欲绝之肾水,与阳明急下三法,同源异派。
汪琥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者,非才得病二三日,即口燥咽干;谓少阴口燥咽干之病 ,已得之二三日也。
@@@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少阴病自利清水,谓下利无糟粕也。色纯青,谓所下者皆污水也。下无糟粕,纯是污 水,此属少阴实热;所以心下必痛,口燥咽干,其为少阴急下之证无疑矣,故当急下 之,宜大承气汤。
【集注】
程知曰:阳邪热结,口必干燥;设系阴邪,口中和而不燥矣。故宜急下之以救阴也。
沈明宗曰:邪传阳明,必俟大便坚□而攻下者,迺未伤胃中津液之谓。此利清水,因 少阴邪热炽盛,乘逼胃中津液,顷刻势已濒危,不得不以通;因通用急夺,而救胃肾 将绝之阴也。
@@@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盖因其人阳气素盛,胃有宿食故也。所以传邪已入少 阴,复转属阳明,而成胃实,故宜大承气汤急下之也。
【集注】
张璐曰:少阴之证自利者最多,虚寒则下利清谷,虚热则下利脓血,故多用温补传经 。阳邪内结,则自利纯青水;温热病,则自利烦渴;并宜下夺清热。此以六七日不大 便而腹胀,可见邪热转归阳明,而为胃实之证,所以宜急下也。
@@@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注】
少阴中风脉,若见阳浮阴弱,乃风邪传入少阴,则是其势方盛,未易言愈。今阳脉反 微,阴脉反浮,阳微则外邪散而表气和,阴浮则里气胜而邪外出,故为欲愈也。
@@@ 少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