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28-医学入门-第467页

胀补中,通如痢疾宜下。尝考手足少阴、太阳四经,标本寒热不定,标寒本热者,宜辛苦大寒,入 酒热服,以泻其热,是亦寒因热用也;本寒标热者、宜辛热大温而冷冻饮料,以扶其真阳,是亦热因寒用也。手、
足太阴,主收主藏,痞满窒塞,或苦寒以泻其满,或甘温以助其气,是亦寒因寒用、塞因塞用也。手、足少阳 风木,禁汗者恐自汗,禁下者恐损阴,禁渗者恐损阳,宜辛温上通天气,顺其春升之令,是亦通因通用也。凡 标本相反不顺者,故立反治之法。惟手足阳明、厥阴四经,不从标本,从乎中治。盖厥阴为生化之源,其支在 卯;阳明惟肃杀之司,其支在酉,卯酉阴阳之分,《内经》谓其分则气异也。是以手阳明大肠,喜热恶清;
足阳明胃,喜清恶热;足厥阴肝,喜润恶燥;手厥阴心胞络,乃胞络十二经之总,不系五行,乃坤元一正之土,
虽主生长,喜静恶燥,禀乎少阳元气,乃能生育。故曰∶三焦为元气之父,胞络乃阴血之母。是四经好恶不 同,法不可泥,故从中治。中非中外、中下之中,乃随时以取中也。
收惊者之神,妙医师之击凳;
昔有妇,宿楼上被惊,自后闻响昏倒。子和曰∶惊则伤胆,非心疾也。乃命坐椅,前置一凳,令其下视,
又令一人击凳,徐徐惊定。《经》曰∶惊者平之。平常见之必无惊,惊者神上越也。从下击凳,使之下视。
所以收神也。
止伤者之痛,信军吏之炒葱。
昔有贵客,因伤指甲,索金疮药裹之,遂饮酒,痛不止。有军吏取新葱入灰火中煨,劈开其间有涕,
取罨损处,凡十数易,用热葱并涕裹缠,遂毕席笑语。
尸厥形若死,而脉动如常者,百会一穴可灸;息积气久逆,而饮食如故者,导引一法收功。
不在胃,故不妨饮食,不宜针灸,宜导引法,见保养类。
溏泄无定,
或发或止,久不痊愈。
只因真水欠旺;
宜三白汤加故纸、五味子之类,补肾为主。
呕逆不纳,
饮食不浆,全然不纳。
莫非邪火上冲。
宜芩连二陈汤之类,补脾降火。
噫!药不执方,中病为妙;法无定体,随时取中。
参酌脉证,自立主意。
黄连苦参,赋云多服反热;
以苦入心为热,邪火降而真水盛矣。一说凉药虚中,外之潮热反盛。
干姜附子,谁知久饮遭凶?
赋云∶附子干姜,久饮反冷。盖真阴烁而真阳衰矣。非补旺而致偏胜之愆,必习熟而招见化之害。当本 脏旺时,补益旺气太甚,则脏气偏而夭。凡用药不宜偏胜,而招见化之害。故曰∶药不具五味,不备四气,
虽获胜益,久必暴夭。
真中误而误中真,机关要识;
真中有误者,泥古方,执常法,恋已效,自以为真,而不知其误也;误中有真者,曾有患额痈,久不愈,
诸医无效,偶被店门打破,血流即愈。
虚则补而实则泻,统会有宗。
杂病虽绪多无据,惟凭经络虚实断之,则得其宗矣。
昔人谓读仲景书,须得仲景之本意;予亦谓遵丹溪法,须有丹溪之心胸。要之,伤寒熟者,则杂病愈 加明决;杂证熟者,则伤寒益以浑融。
伤寒从外之内,法当先治外而后治内;杂病从内之外,法当先治内而后治外;至于中外俱伤,治法一也。
伤寒不离乎表,杂病不离乎里。表则汗,里则下,中则和,剂有轻重缓急之殊耳。后世分科,而医道支离,
既不能融会贯通,又何以随机应变,而救人于危亡之际耶?
医道一贯,制作原于先圣;后学时思,不可自恃其聪。
<目录>外集·卷七<篇名>习医规格属性:隆庆辛未冬,卢子廷和、何子明善、李子星、侄时思,相聚一堂而请曰∶《入门》书已成帙,可无规格 以习之乎?予曰∶医司人命,非质实而无伪,性静而有恒,真知阴功之趣者,未可轻易以习医。志既立矣,
却可商量用工。每早对《先天图》静坐,玩读《孝经》、《论语》、国小;大有资力者,次及全部《四书》、
古《易》白文及《书经》、《洪范》《无逸》、《尧典》。(理会大意,不必强记。)盖医出于儒,非读书 明理,终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变化。每午将《入门》大字从头至尾,逐段诵读,必一字不遗;若出诸口。(
如欲专小科,则亦不可不读大科;欲专外科,亦不可不读内科。盖因此识彼则有之,未有通于彼而塞于此者。
惟经涉浅深生熟,故有分科不同。)熟读后,潜思默想,究竟其间意义。稍有疑难,检阅古今名家方书,以广 闻见;或就有德高明之士,委曲请问。陶节庵云∶但不与俗人言耳。盖方药而外于《本草》,理趣而外于《素》、
《难》及张、刘、李、朱。纵有小方捷法,终不是大家数,慎不可为其诬惑。《入门》书既融会贯通,而后可 成一小医。愈加静坐,玩读儒书,稍知阴阳消长,以己验人,由亲及疏,自料作车于室,天下合辙,然后可以 应人之求。及其行持,尤不可无定规,每五鼓清 心静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