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泄。所以伏而不发。
一遇秋冬寒气外束。邪热不得宣通。故令发喘。脉来浮数。滑大者。宜用定喘汤。发去标邪。再用加减鸡鸣丸。
常常服之。自可除根。每日饮食只宜清淡。不宜浓浓。盖人身之痰。不能自动。必随脾之健运。贮于肺络。结为窠 囊积饮。如蜂子之穴于房中。莲实之嵌于蓬内。生长则易。而剥落则难。全要胃气清虚。则痰之上注者。得以返还 于胃。然后可从口而上越。或从肠而下达。今人肥甘浓味。日不绝口。兼之饮食不节。虽有医药。庸有济乎。此乃气分 之病。或有传于血分。而为喘急失血者。先吐痰后见血。犹为积热。先吐血后吐痰者。阴虚火动。照根据怯症调治。
一切燥药。毫不可尝。推而广之。 病属热者固多。而肺寒者亦有。不可泥定是热。凡脾胃虚寒。气不能运。积成 冷痰。上注于肺。亦成 喘。其人四肢厥冷。脉沉细缓。按之无力。即其候也。
宜用六君子汤。加款冬金沸杏仁炮姜治之。但热者多。而寒者少。又不可不察耳。
喘之病。痰火为本。而外感内伤之因。所触不同。未可以一端尽也。寒伤肺喘。脉必数大。可用定喘汤散风伤肺 喘脉必细缓。自汗恶风。宜用参苏饮解之。因于气者。其脉必沉。因于食者。脉必弦滑。因于色者。脉沉细数。治 之又有不同。今人一遇是症。便以定喘为主。何致胶固若此耶。
\x定喘汤\x 半夏 杏仁 冬花 苏子 桑皮 麻黄 甘草 黄芩 白果 青铅 生姜 \x加减鸡鸣丸\x 陈皮(一两) 半夏(四钱) 白茯(一两) 甘草(五钱) 贝母(一两) 栝蒌霜(一两)
冬花(一两) 天冬(二两) 黄芩(一两) 知母(一两) 桔梗(一两) 枇杷叶(五钱) 玄明粉(三钱)
炼蜜为丸。
<目录>卷上<篇名>青筋属性:青筋之症。恶寒发热。状似风寒。但胸腹作痛。遍身发麻。或唇口作麻。即其症也。北方谓之青筋。南方谓之 乌沙。此因郁怒伤肝。木邪贼土。触动湿痰。气逆而血亦逆。故令胀痛欲死。脉来洪数者。宜用活血化痰汤。若脉来细 缓。四肢厥冷者。宜用香砂理中汤。古方治此。不过清热消食。而疏气活血之药。毫不知用。内经云。通则不痛。痛则 不通。气血不得宣行。后成此病。宣通气血为第一义也。但此血气上攻。多有暴病暴死者。不可不知也。
\x活血化痰汤\x 陈皮 半夏 白茯 甘草 大腹皮 枳壳 木香 玄胡 归尾 黄芩 \x香砂理中汤\x 人参 白术 炮姜 甘草 香附 砂仁 藿香 (加)玄胡 半夏 木香 <目录>卷上<篇名>气怒属性:肝为将军之官。不受屈制。怒气伤肝。其气冲逆上行。有若将军之不可犯。故名将军。伤之轻者。两胁刺痛。胸中 不舒。伤之重者。未经发泄。乘于胃土。令人昏迷不语。牙关紧急。盖因胃中有痰。肝气入胃。触动痰涎。其支脉之 络心者。被其壅滞。堵塞神气出入之窍。故不识人也。内经云。暴喑为病。不必服药。少顷气行则苏。然而痰聚胸中。
正气得复则生。不复则死。不可坐视。宜用清郁二陈汤。又有气怒之后。人事清白。但觉胸中刺痛。喘急不安。
能坐不能卧者。气逆膻中。血亦留滞。宜用加减柴物汤。若脉来沉细无力。
胸中痛而不甚者。宜用归脾八珍之类。不可以气为拘也。(八珍归脾当在清郁化痰之后为善后计若用在郁气。未疏 之时恐其气因补而壅滞又非所宜)
\x清郁二陈汤\x 陈皮 半夏 白茯 甘草 川芎 香附 枳壳 杏仁 白芍 黄芩 \x加减柴物汤\x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玄胡 木香 麦冬 杏仁 <目录>卷上<篇名>中恶属性:中恶者。入庙登冢。吊死问疾。飞尸鬼击。故为中恶。其症牙关紧急。昏不知人。似乎中痰。但头面青黑。肌肤 粟起。可以知其中恶也。内经云。大凡外邪之入。必与内邪相合。中恶之人。先有痰食在胃。正气不旺。然后 鬼昧得以犯之。治是症者。当以安神化痰为先。俟其气顺痰消。方可议补。薛立斋云。中恶先因正气大虚。然后 为恶所中。治当大补元气。勿以痰治。然初起必先化痰。不可顾母失子也。
\x安神化痰汤\x 茯神 远志 陈皮 半夏 杏仁 石菖蒲 麦冬 桔梗 甘草 有食加枳壳浓朴。
<目录>卷上<篇名>伤食属性:方书云。人迎紧盛伤于寒。气口紧盛伤于食。以是知伤食之脉。专以气口为主也。然诊视之时。有气口脉沉伏者。
有气口脉滑大者。又有人迎气口俱弦数者。纷纷不一。不可以一说拘也。夫人迎气口脉俱弦数。外症日晡 寒热。头亦微痛。全与风寒无异。但神气如故。身无疼痛。可以为别也。脾胃 之气禀于命门。命门凝然不动。下焦为之臣使。宣布其气。行至中焦。入于 脾胃。乃能化食。今因饮食郁遏。少阳三焦之气不得宣通。故生寒热诸症。医者不识。呼为寒疾。误人多矣。宜用 柴胡化滞汤。通表里而双解之。食重者宜下。若外无寒热表症。但觉胸膈不宽者。痰裹食而不化也。宜用加味 二陈汤。又有生冷伤脾者。脉来沉缓无力。(审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