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14-冯氏锦囊秘录-第264页

疮虫 作痒,用槐白皮浓煎汁浸之,冷再换,再浸良久,欲大盒饭有虫出。
<目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三\方脉痔漏合参<篇名>猪甲散属性:治诸痔用猪悬蹄甲为末,空心米汤调下二钱。
<目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三\方脉痔漏合参<篇名>熏洗方属性:槐花 荆芥 枳壳 艾叶 水煎,入白矾,先熏后洗。
\x又方\x 木鳖子七个取仁研,白矾二钱,水煎,熏洗二三次。
\x一方\x 治痔疮有头,用芫花根,洗净,木臼捣,以少水绞汁,于银铜器内,慢火煎成 膏,将丝线于膏内度过,系痔疮头,系时微痛,候心躁痔落时,以纸捻蘸膏于窍内,永除其根。
<目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三\方脉痔漏合参<篇名>治翻花痔方属性:用荆芥、防风、朴硝煎汤洗之,次用木鳖子、郁金研末,入龙脑些少,水调敷,或 用熊胆和匀贴之尤妙。
<目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三\方脉痔漏合参<篇名>痔疮灸法属性:用大蒜一片,头垢捻成饼子,先安头垢饼于痔上,外安蒜,艾灸之。
<目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篇名>儿科肿胀属性:百病之始生,莫不由六淫七情所致,若夫肿胀,尤特甚焉。然有脾虚水肿、鼓胀、
胀满、肤胀、虚肿,在脏、在腑之分。小儿脏腑娇嫩,乳食不节,脾一受伤,不能制 水,流溢皮肤,然症有三,疳水、积水、惊水是也。疳水者,心脾虚损,面黄脚肿也。
积水者,五积在腹,结化为水也。惊水者,重叠受惊,心火燥湿,过饮停蓄也。然水气 而脉浮大滑实者生,以其在表,而未大虚也。沉细虚微者死,以其在里而虚极,兼之 阳虚,则不能化阴也。有脾胃受湿,不能运化,气浮四肢,头面皆肿者,此名湿肿。有 湿毒并诸毒瓦斯停留胃脘,是以入腹作痛,此名毒瓦斯肿也。有伤寒下之太早,是以乘虚入 腹而作肿者,此名伤寒肿也。更有虚肿者,凡诸大病之后,气血两虚,中气不固,皆能 外浮而为肿,晨起面浮,午后足肿。若元气未耗,宜急养胃调脾,则肿不治而自退。其 水肿者,脾虚受湿,是以荣卫留止,脾失健运,肺失输降,水气上侵,目窠浮肿,腹大 而白,足经皆肿而如冰,手按成窟而即起,光肿如泡者也,失治则皮烂水流。若遍体成 疮者,皆可治,虚陷者危矣。更有十种水之分,如气短不得卧者,为心水;两胁紧痛 者,为肝水;大便骛溏者,为肺水;四肢苦重者,为脾水;腰痛足冷者为肾水;口苦咽 干者为胆水;乍虚乍实者大肠水;腹急肢瘦者膀胱水;小便闭涩者为胃水;小腹急满者 小肠水;更有气聚膀胱,而致阴囊亦肿者,总而论之,肾虚不能行水,脾虚不能制水,
胃为水谷之海,虚则不能传化,是以泛滥,反得浸溃脾土,于是三焦停滞,经络壅塞,
气留于脏而为胀,水溢于皮肤而为肿。宜先益气补中,切勿徒投渗泄。鼓胀者,心腹胀 满,旦食不能暮食,形如鼓胀,色苍黄,腹筋起,又名单鼓。外虽坚满,中空无物,胀 满者,心腹痞胀,噎气妨食,气短烦渴,面黄皮薄而光,肢瘦肌栗而咳,溲短便闭,此 乃脾虚之甚,治宜大补中气,佐以行湿,或补中益气,金匮肾气,兼而服之。肤胀者,
脾胃卒伤,风寒陡感,湿气泊流,周身尽肿,按其腹 而不起,倦言懒食,吞酸恶 心,治宜燥湿和中。然气虚而肿者,名曰气蛊。血虚而肿者,名曰血蛊。荣卫俱虚者,
名曰气血蛊。凡肿先起于腹,而散于四肢者可治。自四肢而归于腹者难疗,并鼓胀而腹 有青筋,胀满而大便滑泻,面青作喘者,单腹胀而面目手足硬者,唇黑肿伤肝,缺盆平 伤心,脐突平伤脾,足心平伤肾,背平伤肺。男从足肿而上,女从身肿而下、或肉 硬,或手掌平外肾胀极,囊茎肿腐,脐间青黑,喘促烦渴,身浮青紫,或身似枝色,偏 肤生斑,自利畏食,唇缩枯涩,小便不禁,及起紫黑斑点,渐若云片者,并皆不治。
大抵因水因湿者,下先肿,因风因火者,上先肿,阳水脉沉数,阴水脉沉迟,故 腰以上肿,宜发汗,腰以下肿宜利水,身热者在表宜汗,身不热者在里宜下,此常论 也,然不可用大戟甘遂之剂。倘水气乘虚腹 至,更将何以治之?即肿胀有因积而得者,倘去积而肿再作,小便不利者,若再用利 药,小便愈闭,医多束手,盖此多因中焦气不升降,为寒所隔,水闭不行,惟服沉附汤 类,小便自通,喘满自退矣。
肿胀症候,若脾虚气未出,腹胀不肿不喘者,或以补为消,或借消为补,务使脾能 健运,肾能闭藏,则祖气有根而不拔,元气深藏而有源,何有为胀为满之患哉!若早不 速治,则虚气已出,附肺而行,入于四肢面目,是以通浮然,此譬如行兵,战寇未出林 也,攻之必获,既出林矣。攻之必失,至此又当以意渐收之,盖标症虽似有余,本症实由不足也。
<目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篇名>方脉肿胀合参属性:帝曰∶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伯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邪盛则大,邪 实则坚,涩者,气血虚而不流利也。洪大之脉阴气必衰,坚强之脉胃气必损,故大坚以 涩病当为胀。是以脾具坤静之德,而有干健之运,故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