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涎者,轻于蓄水,而未成水者也。审病之精,用药之切如此。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上不至心,下不及少腹,必按之方痛,非不可近乎,与大陷胸症迥 别。脉浮滑者,不若大陷胸症之沉紧,其邪未入深也。小陷胸汤主之。
<目录>卷二\承气汤类·六<篇名>白散(十一)
属性:桔梗 贝母(各三分,古法二钱五分为一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上三味,为散,纳巴豆,更 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服半钱匕,今秤约重三分;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 热粥一 ;利过不止,进冷粥一 。巴豆得热则行,得冷则止。身热皮粟不解,畏冷起寒粟。欲引衣自覆者,
若以水 之、洗之,益令热劫不得出,当汗而不汗 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寒实结胸,结胸皆系热陷之症,此云∶寒实。乃水气寒冷所结之痰饮也。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
白散亦可用。按∶《活人书》云∶与三物白散,无“小陷胸汤亦可用”七字,盖小陷胸寒剂,非无热 之所宜也。
<目录>卷二\承气汤类·六<篇名>麻仁丸(十二)
属性:即小承气加芍药、二仁也。
麻子仁(二升) 芍药 枳实(各半斤,炙) 大黄(一斤,去皮) 浓朴(一尺,炙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 尖熬别研作脂) 上六味,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阳盛。涩则小便数,阴不足。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此即论 中所云∶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麻仁丸主之。太阳正传阳明,不复再传,故可以缓法治之。
<目录>卷三\泻心汤类·七<篇名>生姜泻心汤(一)
属性:生姜(四两,切) 甘草(炙) 人参 黄芩(各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 干姜(各一两) 大枣(十 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 之。汗后而邪未尽,必有留饮在心下。其症甚杂,而方中诸药,一一对症,内中又有一药治两症者、亦有 两药合治一症者,错综变化,攻补兼施,寒热互用。皆本《内经》立方诸法,其药性又有与《神农本草》
所载无处不合。学人能于此等方讲求其理,而推展之,则操纵在我矣。
凡泻心诸法,皆已汗、已下、已吐之余疾。
<目录>卷三\泻心汤类·七<篇名>甘草泻心汤(二)
属性:即生姜泻心汤去人参、生姜,加甘草一两。
甘草(四两,炙) 黄芩 干姜(各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两次误下,故用甘草以补胃,而 痞自除,俗医以甘草满中,为痞呕禁用之药,盖不知虚实之义者也。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目录>卷三\泻心汤类·七<篇名>半夏泻心汤(三)
属性:翻胃以此加减治之。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甘草(炙) 人参(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 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本症仍在,则即用本方治之。若心下满,而不痛者;此为 痞。又指不痛二字,痞症尤的。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以上三泻心之药,大半皆本于柴胡汤,故 其所治之症,多与柴胡症相同,而加治虚治痞之药耳。
<目录>卷三\泻心汤类·七<篇名>大黄黄连泻心汤(四)
属性: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渣,分温再服。此又法之最奇者,不 取煎而取泡,欲其轻扬清淡,以涤上焦之邪。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紧脉为阴,此所谓病发于阴,下之作痞是也。按之自濡,
但气痞耳。并无胁下之水。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邪气甚高。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再误。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 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详见前桂枝类中。
<目录>卷三\泻心汤类·七<篇名>附子泻心汤(五)
属性:大黄(二两,酒浸) 黄连(炒) 黄芩(炒,各一两) 附子(一两,去皮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 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渣,纳附子汁,分温再服。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