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7-伤寒大白-第58页

潮热,乃里热无疑。阳明胃热,本能 食。今反不能食,乃是肠胃有燥屎,内无容物之地,当用大承气汤。若能食者,胃虽热,
尚有容物之地,但硬大便未必有燥屎,不可用大承气汤。前贤见大承气汤,在末句,皆注 曰同用此方,岂理也哉。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症,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
目睛不和,表症也。今六七日传里日期,无表里症,大便难,身微热,非阳明表邪,乃是 阳明里症实热,故急下之。按仲景用急下有六条,阳明经三条,皆救津液。一日汗多,津 越于外;一曰潮热,便结津竭于内;一曰目睛不和,津竭于上。少阴经三条,皆救肾水。
一曰真水自竭;一曰木燥水枯;一曰土燥水干。夫人以津液养生,停聚则病,泥结则危,
干竭则死。邪在太阳,则结聚肌肉,而毛窍不通,故用发表,以散结聚。邪在少阳,则结 聚半表半里,而胸胁满呕,故用和解,以开结聚。邪在阳明之里,则结聚肠胃,而大便 不通,故用下法,以通结聚。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 因和, 然汗出而解矣。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少阳半表半里,和解发汗之症,故宜小柴胡 汤。此申明和解,可以通津液发汗也。
太阳阳明者,脾约也。正阳阳明者,胃实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躁烦实,大 便难是也。
言太阳阳明者,太阳表邪,后归阳明之里,阳明里热,又内传太阴,约束大便坚结,故曰 脾约也。正阳阳明者,阳明热邪,不传太阴而传大肠燥热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 后,传阳明肠胃,烦燥而大便难也。此章分别三阳传里,大便结硬也。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 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此承明上条阳明之热,内传太阴而为燥热脾约者,当用脾约丸。若少阴复传阳明,大便 硬,脉大沉数者,仍用承气汤,不比太阴篇湿热系在太阴而下秽腐之条。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上条言太阴热邪,外传阳明。此条言少阴热邪,外传阳明,有便腹胀急下之症,宜用大承气汤。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上章言腹胀满不大便,宜急下;此章言下利谵语,无腹胀不大便,即有燥屎亦止,宜小承气汤。
二阳并病,太阳病罢,但发汗潮热,手足 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太阳症罢,则表症全无。但发潮热,手足多汗,大便难,谵语者,此阳明应下之症。
\x小承气汤\x 枳壳 浓朴 大黄 此方下剂之轻者。表有邪,加柴胡、葛根;中气虚,加人参、广皮、甘草;小便不利,加木通。
\x大承气汤\x 枳壳 浓朴 大黄 芒硝 痞满腹胀,应急下症,则用此方。
\x大柴胡汤\x 见寒热。
下症虽见,尚带少阳表症者,则以此方双解表里。
\x麻仁丸\x 麻仁 白芍药 枳实 大黄 杏仁 浓朴 热结阳明气分者,则用承气汤。热结太阴血分者,则此方。
<目录>卷四<篇名>合病属性:太阳症兼见阳明,名曰太阳阳明合病;太阳症兼见少阳,名曰太阳少阳合病;阳明症兼见少 阳,名曰阳明少阳合病。以上两阳经合病也。若三阳皆见症者,名三阳经合病。夫曰合病,
初起一齐发病之谓。若一经先病,先病之经未解,又见一经起者,名并病。若先起之经病 解,又见一经病起者,名传经病,皆非合病也。若太阳与阳明合病,先治太阳,兼治阳明;
太阳少阳合病,先治太阳,兼治少阳。凡治外感,先重太阳表症,故见太阳症,多用羌活汤 为君。兼阳明症,加葛根;兼少阳症,加柴胡。三阳皆见,三经之药俱用,而太阳之药倍之。
三阳合病,多发春夏秋三时。三阳合病,多下利。按《伤寒论》合病,言太阳有二条,不言合 病,然用方一以KT KT 有汗,用桂枝葛根汤以解肌,一以KT KT 项背强无汗,用葛根汤以发汗,
则暗合阳明合病矣。又明言太阳与阳明合病三条,一以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一以 不呕下利者,但用葛根汤;一以喘而胸满者,麻黄汤。其太阳与少阳合病者二条。一以自下 利者,黄芩汤;一以下利兼呕者,黄芩汤加半夏生姜。阳明少阳合病者一条,以下利脉滑而 数者,有宿食,用大承气汤。三阳合病二条,一曰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不 立方治;一曰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额上生 汗,手足逆冷,若自汗者,白虎汤主之。前言三阳合病,一见太阳病,重用太阳表症之药,
再视何经有合病,再加某经药治之。此言太阳表邪为重,故以太阳经络而分轻重也。又云合 病并病,要看症之多少轻重,舍少从多,舍轻从重主治,未可尽执经络上分轻重。又见仲景 于太阳阳